蒋翊武身边的九澧人杰(8)

辛亥革命网 2011-09-02 00:00 来源:《古澧文丛》 作者:鸣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蒋翊武是澧水孕育的第一位影响过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直接推动改变过五千年文明古国命运的历史巨人。作为现代中国民主共和开国元勋的蒋翊

         杨瑾(1880—1911)原名杨启泮,字洛(乐)槎。澧州西杨家坊人。先后求学于澧阳书院、湖南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矢志从文尚武,誓与清廷抗争。1905年8月于东京与宋教仁、黄兴、林伯渠、林修梅、蔡锷、李烈钧、程潜等义结金兰,加入同盟会;同年11月,归国抵沪。时上海中国公学初创,同乡黄兆祥任中国公学执行部干事,杨即加入,任中国公学学监兼上海新军教练,实籍此奉孙总理命集结京、沪革命党人,作秘密抗清组织准备。并于此间介绍同邑蒋翊武(时为公学学生)加入同盟会。

         1907年2月,奉广西巡抚张鸣岐及广西新军总教练蔡锷电召,赴桂林任广西新军教练。1909年初,又奉四川巡抚赵尔巽电召,赴成都任四川省兵备处督练,训练新军。同年2月在川与程潜、林修梅、季雨霖、舒和钧、梁达沅等同盟会员秘谋四川反清大计,制定四川革命纲领和行动计划,并拟定了“服膺三民主义,始终不渝;稳步发展组织;切实把握军事实力、应付事变;联络一切力量、共策进行”的行动准则。还根据当时的四川形势确定:他方发难,四川立即响应;他方未动,也要掌握时机,随时举义。

         1909年11月,杨受赵巡抚委派与程潜、曾广开前往上海采购枪炮、器材、服装,供四川扩充新军。12月,途经武汉停留,介绍旧友蒋翊武(时为湖北新军陆军正目,振武学社代社长)与程潜相识晤谈,交流革命运动方略。从此,程潜成为蒋翊武的坚定支持者和志同道合的战友。杨亦与蒋翊武相约湘鄂川革命党人要相互支持和联动。1910年冬,杨奉命督巡川西,任川西统带团长。1911年初,调任四川军械委员,受赵尔巽倚重。1911年4月,蔡锷自云南电商四川革命党人,拟内定杨为四川光复都督,并委其随机处置新军运动大事。不幸因积劳成疾,结核咯血不止,只得归养故里。病榻上连接四川党人急电十余件,催促任事,无奈呜咽悲叹:“我正欲乘长风破万里浪,苦为病魔所困,个人前途休矣,惟革命又弱一个也,奈何奈何!”并嘱胞弟“余未竟之志,弟可随学长程潜、林伯渠诸人努力继承之”。5月20日含恨长辞,年仅31岁。后其子弟追随革命,前仆后继,可慰英雄遗志。

         郭东史(1884—1947),字希隗,晚号枣园,著述又常以“丹羽山馆”署名,澧州石门人。少时从刘孔阶读习经史诗文,14岁拜阎镇珩门下,17岁(1901)时由澧阳书院荐入岳麓书院,受业于王先谦、王闿运等名师。两年后,回乡辟丹羽山馆,治经史之学。光绪三十年(1904)后,辗转汉(口)、宜(昌)、湘(长沙)、沅(常德)、澧(州)间,入同盟会,与宋教仁、黄钺、蒋翊武、曹圭如、杨洛槎等人共谋革命。后进湖南政治学校,参加南社文会。1914年去北京入财政部学习计政,与陈立三、林纾、梁士贻、罗惇融、陈衍、易顺鼎等为文字交。旋充报界记者、北京律师、交通部法规委员、商大历史教授。继出任黑龙江秘书记者。曾北出满州里,直至西伯利亚。返北平后,与朱季甄、杜竹宜、邵漂萍等七人创办报界联合会。当时中外报界,加入者700余人。回湘后,连任《民业日报》、《计政月报》社长及赣、鄂宣抚使署上校军法处长兼秘书长等职。郭又系法政监狱会自治学校创办人。

         1927年春,郭游历上海、青岛、厦门、漳州等地,连任海军总司令部顾问,梅州五县财政局长。回南京后被荐任军政部科员,并充国学会36撰述员之一。1931年东渡日本,供职留学生监事秘书、中国文学会会长、太平洋学会成员,间就雅文会传授古诗文辞。入明治大学,研究法律学。时与周树人、丁玲、郭沫若、谢冰心等人交往甚密,曾印发《丹羽山馆诗选》相赠旅日诸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东史离日回沪。第二年受聘石门中学,后又执教九澧中学。曾云:“叨天之幸,使吾得以名山著述终老,他无簪望也。”不意因体弱多病,于1947年2月21日病逝,享年63岁。卒后湖南省主席王东原曾致唁电哀輓:“艰苦治学,老而弥笃;宏教育才,兰陵耆宿。工业强国,觉业镛民;修文遽补,永式芳型。”是为东史一生的确切评价。其墓为石门县政府于2004年12月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1、6、8      澧州   鸣泉    草于澧阳城)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