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身边的九澧人杰(5)
辛亥革命网 2011-09-02 00:00 来源:《古澧文丛》 作者:鸣泉 查看:
孙道仁(1865—1932),字静珊,澧州慈利人,清末澧州州学生员,1884年随父参加台湾中法战争。历任福宁镇总兵、陆军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以军功为福建候补道台。新军成立后,任陆军第十镇统制官。宣统三年(1911)7月,任福建水陆提督。文学社蒋翊武等人曾委托党人以联络乡谊名作其策反工作。辛亥武昌首义后,同盟会员许崇智约孙在万寿桥下舺舨中晤谈,劝其参与革命。1911年11月9日,福州辛亥革命爆发,孙道仁援助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为光复福建立下功勋,被举为福建革命军政府首任都督。
1913年,孙道仁响应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率军讨袁,于7月20日宣布福建独立。9月因讨袁失败而离职。袁世凯派李厚基率兵入闽,孙被逐居上海。1917年,继任大总统的黎元洪授命孙道仁为北京总统府高等顾问,不久随黎下台去职。1922年6月,黎复任总统,7月即任命孙为永威将军,并委派前往甘肃、新疆查禁鸦片。次年孙回北京,适逢黎再次退位,孙道仁失去依靠,告老回籍。
晚年孙道仁应聘为福建省政府高等顾问,寓居厦门鼓浪屿。1932年病逝后,由福建国民政府择地公葬于厦门思明区仙岳山南腰,建三级台式墓冢,立方柱形攒顶墓碣,四面各嵌长方形花岗岩,正面镌隶书“永威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福建都督孙公静珊之墓”,余三面镌刻其生平事迹。1994年墓茔重修,1998年厦门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正雅(1870—1920),字子豳。澧州慈利溪口镇人。青年时赴澧州州考,学正李瀚昌(宁乡人)擢置为第一附生。后弃文从武,1898年入资为云南通判,后迁署宝宁县知县、直隶州知州、广南开化府知府、滇越边防统领。1908年王会剿叛乱获胜,擢任蒙自道道员,学统边防各军。不久,又授予贵州按察使之职。1911年10月22日,湖南独立,军政府谭延闿电召王正雅,授予湖南西北路安抚使之职(人称王统领),与唐牺之联合攻打荆州,援助武昌首义。王亲自到常德、石门、慈利和永顺等地招募勇士,并辖都督府右路巡防二队、前路巡防一队、都督府卫兵一队,编成所属六营的“武字营”,加上宋强带领的学生军,共计1700多人出击荆(州)沙(市),智取荆州。于1911年12月16日,攻破荆州,解除武昌上游威协。是湖南兵援武昌首义的主力,被孙中山赞为“奋勇能战”的将领。
1912年春,王任湘西镇守千营统领。后改编为湖南第四守备队司令,辖五营兵力,以常澧镇守使驻澧州。1915年袁世凯称帝,王被迫致电拥护,并于1916年派兵攻打罗剑仇在大庸组织的反袁军。护法战争期间,王所部被吴佩孚改编为陆军第六混成旅。1918年7月冯玉祥以第十六混成旅旅长任湘西镇守使,进驻常德,王则以中将旅长仍兼澧州镇守使,守澧颇有政绩。史载其“在镇九年,敬教劝学,各众丰财,虽洪宪之祸,护法之争,湖南列县糜烂,而澧一隅安然。”曾自兼澧县中学督办、校长,捐资创办九澧女师。
1920年7月30日,谭延闿第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王正雅欲解甲归田,谭表面不允。为避祸王率兵退保慈利。谭延闿唆使其心腹旅长、澧州镇守副使卿衡(清军余党)与刘奎焕联合,拒王入慈,又派营长喻先明带兵堵截。并暗中收买王的警卫营长高士奎、李龙鑑,于猫儿峪设“鸿门宴”谋杀了王正雅。其子王春初(字育寅)得知,悲痛欲绝,在慈利起兵复仇,命贺龙为先锋。常德大会战失败后,贺龙接任澧州镇守使,王春初退隐于京,后为故乡创办湖南私立澧西中学,以继遗志。
三、从辛亥硝烟走向杏坛的“九澧四名师”
与蒋翊武一道,从澧水之滨走出来,投笔从戎,经过了辛亥革命血与火的考验后,退隐于市,走上教育兴国之路,并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杨道馨、樊友云、李执中、颜寄村四人,被学界赞为“九澧四名师”,受到人们长久的尊崇。
杨道馨(1886—1933),字蟺堂,号独醒。澧州北乡魏家垸(今涔澹农场)人,八岁乡里誉为“神童”,十七岁补县学生员。1904年春,由澧州中学堂选送长沙湖南高等学堂,次年入东京政法大学,参加同盟会,与黄兴、宋教仁、林伯渠从事反清排满活动。1910年归国,任广西南宁府学教习、监督。次年3月29日,参加攻打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之战。事败,只身逃往香港。同年10月,闻武昌首义成功,由港赴桂,任桂林女子学堂校长。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称帝,杨与蒋翊武相约,分头潜入广西,继续联络讨袁,策动广西起义。蒋不幸被捕就义,杨则仓促化装出走,方免于难。10月,湘省督军汤芗铭大肆杀戮革命党人。杨道馨奔走湘南诸地,游说驻军独立,拥护孙中山,鼓动湖南“反袁驱汤”,终获驱汤胜利。民国七年,杨出任辰溪知事,一年后卸职居留长沙。时湘军内讧日烈,赵恒惕据湘军总指挥。杨道馨为拥程(潜)倒赵(恒惕),与覃振、易象等暗中印发传单,大造倒赵舆论。不料事为赵侦知,易象、肖泽沅等九人被捕杀,杨逃避汉口、上海、广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