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早期同盟会员杭辛斋的传奇经历(3)
辛亥革命网 2011-09-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建忠 查看: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篇名为《保皇党之结果》的文章所致。1906年六月,警方在北京逮捕了保皇党吴道明和范履祥,后解送到北洋营务处。经直隶总督袁世凯亲自审讯后,被秘密处决。关于此事,京津一带,传言纷纷。作为主笔的杭辛斋,派员前往天津,用了五天时间,进行调查,并核实了死者的口供,及“暧昧处死之情形”。在掌握了大量的事实后,决定予以披露。文章发表后,在京津引起强烈反响。
“以言获罪”,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鲜见。在发表这篇稿件前,《中华报》已经预见到这种风险。但杭辛斋认为,此事非同小可。作为一介新闻媒体,应该凭事实和良知说话。另一方面,此事还关系到清政府假立宪的阴谋;在此以前,清廷已宣布立宪,诏令中对于司法独立等细节,都已有宣示。然而,此案却秘密审判,然后私下处决,不仅程序违法,也暴露了清政府言行不一的假面目。这才是《中华报》披露此事的真正目的。
《中华报》的出格,早让清政府脑羞成怒,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收拾而已。警部获悉后,立即上报朝廷,以“妄论朝政、捏造谣言、附合匪党、肆为论说”的莫须有罪名,将杭辛斋等下狱治罪。八月十一日,杭辛斋等与友人望桂臣等,正在正阳楼喝酒,席间,报馆有人“踉跄奔入”,说:“祸将不测,速速藏避,万不可回报馆。”这时,有人提醒杭辛斋:“《保皇党之结果》发作矣。”可见,此事早在预料之中。事发后,在有人通风报信的情况下,杭辛斋为何没有躲避,仍坦然自若,历史虽未作记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年谭嗣同之辈,那种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在杭辛斋的脑海中,早已留下深刻的印象。九月十二日,京师警察厅逮捕了杭辛斋等人,《中华报》、《京话日报》相继被封。
杭等入狱后,舆论大哗。各国公使和上海各领事从中斡旋,加之社会的压力,杭辛斋才得以不死出狱。
据记载,出狱后的杭辛斋,曾在袁世凯手下做过幕僚,但仅一星期而已,终因政见不合,袁又将杭“递籍禁锢”回到浙江海宁。
参加革命 不遗余力
如果说在维新变法过程中,杭辛斋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变法和立宪,提出的是“唯郡主立宪为政治理想,那么通过《中华报》涉案这件事,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自己空怀报国理想,最后落个“递解出京,回籍禁锢”的下场,这对杭辛斋的内心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才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回想当初面见光绪,是何等踌躇满志。岂料戊戌变法,惨遭失败;“庚子之乱”后,自己曾变卖所有,与北方诸豪侠,图谋劫持光绪南迁,结果事败未成;落难后携妻儿避迹山东,行医度日,生活艰难,不可言状;继而妻子了却尘世,国破家亡。种种遭遇,使杭辛斋对君子立宪的政治主张早已心灰意冷。然而,南方的革命浪潮,正此去彼伏,好像又在时时召唤着他。倘能脱离北方沉闷的政治环境,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事。
1907年出狱后曾居住海宁长安镇旧居
杭辛斋以戴罪之身,回到海宁。州牧郭文翘见是朝廷钦犯,岂敢大意,即行收监。地方绅士,久慕杭的声望,纷纷出面相救。其时,在苏州执教的王国维,正回乡休假,听到消息,义不容辞;联合许行彬等,商讨救人良策。有人提议,是否在“递籍禁锢”上做些文章,此举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时,拿出《后汉书》,与州牧郭文翘论理:说“禁锢”一词,意即往后不能为官,并非监禁。④王国维等,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给州牧出了难题,州牧不得不有所收敛。尽管此议,最终不为郭文翘所采纳,但这种急人所难的侠义心肠,令时人与杭辛斋仍感慨不已。
时值农工商部,正广罗人才,兴办实业。杭辛斋在京津时,曾参与办过辽东富华公司和北京织布厂等实业,于是众人又上书州牧,希望能利用杭的经商之才,为地方服务,此举获得海宁州的认可。外加浙江巡抚增韫,早就仰慕杭辛斋的才能;力奏朝廷,请旨襄办实业,得到批准,杭终获释放。
杭辛斋获释后,因祖上无产,一时无处栖身,只能客居于海宁长安镇小桥张宅。张杭两家是世交,落难之际的杭辛斋,只好委身于此,另作打算。不久,浙抚增韫委任杭为农工研究会长,浙江农会正会长。杭才得以来到省城。在杭州,杭辛斋仍不忘办报的本行,他先后办了《农工杂志》、《浙江白话新报》。据杭氏后人杭肇峰记述:有一年冬天,杭州闹饥荒,难民因抢米被官府所抓。有人向浙抚增韫提议,非杀几人,以儆效尤。而增韫说“等阅明日各报披露情况再议”。第二天,大部分报纸回避此事,只有《浙江白话新报》直言无忌:“饥民嗷嗷待哺,不得一口之苦状,政府要关心。”迫于舆论压力,此事最后未开杀戒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