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早期同盟会员杭辛斋的传奇经历

辛亥革命网 2011-09-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建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24年1月2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浙籍国会议员杭辛斋君,入冬后即患气喘失眠等疾,历延中医调治,病势时增时减,

  1924年1月2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浙籍国会议员杭辛斋君,入冬后即患气喘失眠等疾,历延中医调治,病势时增时减,从未全愈,前昨两日,突然转剧,时作呓语,至昨日傍晚,诸医束手,延至夜九时半,遂因病逝世。”时年五十五岁的杭辛斋,突然撒手西去,未能圆满地完成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令人扼腕。

  杭辛斋去世后,民国元老及社会知名人士章太炎、于佑任、胡汉民、沈钧儒、史量才等纷纷前往吊唁。时值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之际,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闻此噩耗,倍感痛惜;特嘱人赠送花圈,挽带上书有《忠贞谅直》四字。并通过临时动议:以大会名义致电,对杭去世表示深切哀悼。

杭辛斋(1868-1924)

  杭辛斋,浙江海宁人。名慎修、字一苇,生于清同治八年七月(1868年)。从小父母双亡,靠乳母郑氏收养。启蒙后,与同学陈吉卿最为亲密,经常互相勉励,同温功课,课余还习作书画、篆刻。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族人无力继续出钱供读,他只好中途辍学,进了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杭自幼羸弱,干体力活往往力不从心。如此下去,岂非可惜。族叔幼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听说杭州正蒙义塾招生,就带了侄子赶到杭城继续求学。正蒙义塾是一所免费的学校,办学经费来自地方募集和私人捐助,主要招考贫寒人家子弟。杭辛斋进义塾后,发愤勤读,经常彻夜不眠,即使有病也从不缺课。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杭辛斋二十一岁,回籍参加海宁州童生试,果然不负众望;获县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第二年,随幼庐叔进京,入国子监读书。此时,正值新旧学交替之际,洋务运动后创办的“同文馆”声誉日隆,馆内集中了一批要求变法,革新图强的有识之士,杭慕名考入同文馆,攻读历算与法文。①自此,为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杭辛斋走上了一条把自己一生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道路。

  奉旨进宫  “言满天下”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惊。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的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大义,北京城风起云涌。杭辛斋目睹列强侵略和清王朝日益腐败的现实,满怀报国之志,积极参与了维新变法运动。他曾痛笔疾书,上陈光绪帝,呼吁加快变法,指出清政府“政以贿成、日即腐败”的病根所在。杭的主张,得到了光绪帝的赏识,先后两次被密旨召见,并授为内阁中书,面谕京机章京行走。②然而,光绪的器重,并非杭辛斋的意愿,他不想做官,也不愿做官。他唯一的抱负,是为这个日益衰落的国家,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光绪见他无意为官,心中更为尊崇,转赠“言满天下”象牙章一枚。

  这时,正值戊戌政变、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前十天。北京城内,风声鹤唳。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正磨刀霍霍,京城充满一片杀机。许多维新派人士,唯恐避之不及;而杭辛斋大胆面见光绪,陈述自己的变法主张,这需要极大的胆识和勇气!光绪也许预见到这次变法,希望已经十分渺茫,赠杭“言满天下”四字,或是寄托了他的某种希望,希望这位比自己年长七岁的报人,在国运危难之际,能担起重任,继续鼓吹变法。

1897与严复等人创办《国闻报》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