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赞助革命彭东原“宁可毁家”筹款(4)
辛亥革命网 2011-12-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彭东原在胶济铁路局任职期间,继续对线桥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并将大港调车处扩建为可存放10列到达的货物总站,还建成每日可改编1000辆以上中转车的张店站东调车场等设施。还将青岛至张店间换为43公斤米型钢轨及木枕,比过去增加了5公斤重量。木枕每公里铺设1800根。继续对全线原桥钢梁逐一进行了更换,载重等级分别提高为E-50级和L-20级。1929年全线装设行车调度电话设备。1933年青岛地区安装了自动交换机。1934年全线安装了进站信号机及其联锁装置。建成青岛电气、石油和铁路材料等10条专用线,长约10公里。
彭任管理局局长期间,做了不少有利于国民政府,有利于山东百姓,有利于山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事情,如他同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一起注重调查研究,定期向国民政府铁道部反映工作情况;对当地产品运输给予一贯支持,促进了胶济铁路沿线经济带的发展。如山东崂山地区的商民依赖胶济铁路各路段站的照顾把地方的土特产品运输出去销售。又如山东省于1930年、1931年连续发生特大旱灾。这两个年份每日乘胶济火车由青岛去东北三省的难民达三千余人。彭东原通过调查了解后,组织协调有关线路,为移民加开列车班次,大大方便了难民旅客。1932年,彭帮助青岛佛教圣地湛山寺的第一期工程筹措资金。1931年至1934年多次参加泰山孤贫院募捐活动。另外,彭还重视铁道技术理论研究,支持成立学会。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民国政府铁道部举行“胶济铁路接受十二周年”的纪念活动。之后形成了《接受十二周纪要》(见左图),纪录了当时活动详细情况,铁道部部长顾梦馀、铁道部次长曾仲鸣、吕宓筹、胶济铁路理事会理事长王正廷,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葛光廷,委员陆梦熊、崔士杰、彭东原、陈延炆等人都有单独照片和合影照片在此刊登。
彭在任职期间被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多次派往日本学习考察铁路管理、带领有关人员订购铁路材料和通讯设备等,与日方有关人员的接触都是当时管理工作的需要。
彭东原在青岛任职时,当局给他较高的待遇,居住条件较好,任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时,最先住在天桥南三角地棚的胶济铁路德国高级职员公寓(日本人霸占后成了胶济铁路日籍员工宿舍),任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后住青岛太平路6号和22号。据跟随彭东原一起生活的第四子彭文达回忆:“靠海边的太平路是重要官员和日本人的居住区。太平路6号和22号是两栋德国式的别墅,每栋都是二层楼房,绿瓦红墙,前后大院,后院能进出小汽车。彭当时有专车、司机、佣人、家丁。在此期间,国民政府铁道部(后改交通部)的有关官员以及韩复榘、张发奎、孙科、叶恭绰、蔡延楷、冯玉祥、陈济棠、李汉魂等重要人物曾先后来访或居住过,日本的铁路管理、技术、工程等有关人员,和在青岛市任市长的留日老同学沈鸿烈,以及海军方面的温树德、陈策等老同事等都是常客,他们来青岛度假必定会来看望彭东原,而彭总会写字画送给他们”。彭与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关系处的融洽、平衡,工作协调,配合紧密,为人大方,胸怀宽广,气量大度,善于包容,人情口碑较好,各方面能力很强,颇有人缘吸引力,工作之余经常请各委员和有关工作人员喝茶、吃饭,每逢节日或纪念活动还互赠书法题词勉励。彭对当地人很尊重,融入山东生活习惯,还学会了山东青岛方言。彭的语言能力较好,能讲广州话、广东吴川话、江苏上海话、山东青岛话、会讲日语,后来去北宁铁路(京奉铁路)当专员居住北京时,还特意学习北京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