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辛亥革命宣传最前沿的柳亚子(9)
辛亥革命网 2011-12-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50 年底,柳亚子又南下,在上海向陈毅市长提出:“要将自己在上海及吴江乡下的藏书全部捐献给政府,由国家来保存。”陈毅欣然同意,由上海文管会组建陈乃乾、尹石公等七人小组清点装箱,此间黎里藏书就有木箱300余只,内贮书籍四万四千余册,柳亚子往来信札400余包。其中各种版本图书、报刊由上海图书馆庋藏。在此同时,他又动员老友朱希祖之子朱偰,希望将朱希祖所藏南明史料捐与国家。朱偰遂将家藏南明史料最珍贵部分整理五大箱,交与柳亚子,全部捐献北京图书馆。柳亚子捐献的图书,在五、六十年代上海图书馆就作了整理,那些庋藏的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出版物,因其稀罕的文化价值,被厘定为一级藏品特藏。柳亚子的信件文札被编成《书信辑录》,198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在柳亚子诞生100周年纪念时,上海图书馆又编选、影印了《柳亚子先生手札》,“既反映先生思想活动之一斑,亦体现时代风云之特点”,还举办了“柳亚子先生在上海”的展览会。
5、南社情怀。柳亚子是著名的民主主义战士,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是南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也是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
柳亚子诞生在江南水乡吴江县北库镇大胜村。苏州一带原是晚明东林、复社、几社的活动之所,又是著名爱国诗人、抗清志士吴易、孙兆奎、杨廷枢、顾咸正、刘曙、钱梅、陈子龙、夏完淳等诗人、志士、爱国者的战斗之地。那时候,封建末世的清王朝,正面临着风雨飘摇,豆剖瓜分的危局。西方民主学说和革命思潮正传入中国。时代的风雨波澜。江南的思想风气,前贤的英风伟迹,使柳亚子从少年时代就萌发了爱国思想,树立了革命志向。1903 年初,17岁的柳亚子经陈去病等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教育学会。不久,到上海进该会所主办的爱国学社读书,受教于章炳麟,与邹容等为友,他的反清革命志向更加坚定了。他在《放歌》长诗中表达了反帝反封建、爱国救亡的激情:“卢梭第一人,铜像巍天间”,“胚胎革命军,一扫粗与糠”。此为柳亚子著作之最早发表者。
1904 年,柳亚子在吴江同里自治学社读书,并在《江苏》、《女子世界》 等刊物先后发表《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花木兰传》、《哀女界》等文,竭力鼓吹革命。在《题<夏内史集>》五首的最后一首中,他以青年抗清英雄、爱国诗人夏完淳自期自许:“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1905 年初,邓实、黄节等发起的国学保存会在上海成立,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都是早期的会员。春间,柳亚子在同里自治学社发起学生自治会,主编《自治报》,后改称《复报》,自刻、自印,每周一次。
1906 年,柳亚子应高旭之请在上海健行公学任教,参加中国同盟会,又参加光复会。他继续编辑《复报》,第8 期起,从周刊改为月刊,从油印改为铅印,从单张改为单行本,由高旭函托在日本的志士田桐在东京印刷,寄回上海发行,后来成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小卫星”。《复报》是辛亥革命前在海外印行的重要革命刊物之一,主编《复报》是柳亚子生平的重要活动之一。《复报》,大32开本,60 页左右,第1号出版于“中国开国纪元四千六百四十年四月十五日”。现存第1 —11号。《复报》上先后发表的柳亚子著作,有《立宪问题》、《民权主义!民族主义!》、《吴日生传略》、《夏内史传略》(以上署名“弃疾”)、《中国灭亡小史》(署名“中国少年之少年”)、《云间张女士传》(署名“焉是”)等论著和大量的诗篇。署名“师南”的《神州种族危论》 、《吴烈妇传》 、《明季气节列传(赵雪华、宋蕙湘传)》。柳亚子主编的《复报》是《南社丛刻》的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