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辛亥革命宣传最前沿的柳亚子(10)
辛亥革命网 2011-12-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07年冬,在上海的一次宴会上,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决定建立革命文学团体,得到在座的刘师培夫妇、邓实、黄节、朱少屏、沈砺等的赞同。据柳亚子后来回忆,“南社”的名称就开始于此时。进入1908 年,南社的筹备工作在抓紧进行,“南社”一词也先后见诸文字。南社的三个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南社第一次雅集参加者十七人中的十四人,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因此,南社实为受中国同盟会思想影响的革命文学团体,说它是中国同盟会的外围组成,也未为不可。尽管当时见于报章的南社文献,态度或不免隐晦,语气或有所含蓄,其反对清朝统治,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意旨,还是不难领会的。南社成立时,柳亚子才二十二岁,意气风发,勇于任事。他以梁山泊上的及时雨宋江喻陈去病,而以小旋风柴进自命,在会前会间,奔走筹划,不遗余力,会后有诗以纪云:“寂寞湖山歌舞尽,无端豪俊又重来。天边鸿雁联群至,篱角芙蓉晚艳开。莫笑过江典午螂,岂无横架建安才!登高能赋寻常事,要挽银河注酒杯。”这次雅集选出的 《 南社丛刻 》(简称《南社》)的编辑员和职员是:文选编辑员陈去病,诗选编辑员高旭,词选编辑员庞粟子,书记员柳亚子,会计员朱少屏。陈去病、高旭都富于书生气,不善任事,作风马虎,高所编《南社》第一集,陈所编(《南社》第二集,体例都不严谨,引起柳亚子不满。第三次雅集改选出的编辑员都未任事,因而四、五、六、七各集,实际上都由柳亚子主持选政。
1912 年元旦,孙文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柳亚子应南社社员雷昭性之荐,赴京任总统府秘书,寻因病辞职返沪。对当时南北和议及孙文让位于袁世凯的妥协主张,柳亚子坚决反对,在《天铎报》上,他以“青兑”笔名间日撰社论强烈抨击。《南社》第5集所载柳亚子撰《追悼会祭周阮二烈士文》更表现出痛心疾首的愤慨。南社从成立到停止活动,历时十五年,参加者一千余人,其中不少人革命意志薄弱,未能与时俱进,转向保守,有些甚至蜕变为民主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堕落为官僚、卫道者、卖身投靠者、汉奸、卖国贼,也不乏鹜名而来,随流涌进的官僚、政客和浮薄文人。在反清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南社在文字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南社革命文学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作为革命文学团体的组织者,柳亚子以苦干实干的精神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大部时期内,南社社务的主持者,南社活动的中心人物,是他;《南社丛刻》二十二集的大部分的编辑、校印者,也是他;南社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坚持者,更应当首先数到他。因此,他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南社的代表人物。作为爱国主义的诗人,柳亚子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写下了许多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鼓吹抗暴救亡的篇章。在社会主义时期,他为争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他的《磨剑室诗词集》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为广大读者所珍爱。
6、人物故居。柳亚子纪念馆地处吴江市黎里镇热闹的中心街。太浦河穿越古镇,东接巨浸分湖,西连京杭大运河,“318”国道及市建公路纵横交错,水陆交通极为发达。
柳亚子纪念馆古宅原属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 ,建筑面积3513平方。1922年柳亚子向周家后裔典租了这座深宅大院,从此,这里就成了一代诗人生活起居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
柳亚子纪念馆门厅正前方挂着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后内门楣上方有廖承志题赠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第二进“轿厅”作为纪念馆的序厅,中央是柳亚子先生汗白玉雕像,座基上镌刻着邓颖超的题词。两侧柱子上悬挂着周恩来1945年赠送给柳亚 子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墨迹。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用巨大的版面布置了毛泽东主席和柳亚子先生的《沁园春》唱和词。第三进是主展厅。以《峥嵘岁月,光辉一生》为题,按“青少年时代”、“南社革命文学时期”等五个部分,用150余件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实物,系统地介绍了柳亚子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奋斗一生的事迹。
第四进是柳亚子一家的生活起居楼,柳亚子曾名之为“拜孙悼李楼”,在这里他自称“亲炙中山,私淑列宁”,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楼下的客厅兼作膳厅,正中是中堂和对联,左右墙上是柳亚子一家的照片。楼上是全家的卧室,陈设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