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人物——景耀月传略

辛亥革命网 2018-08-16 11:2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金铭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人物——景耀月传略 [投稿],
 

        景耀月传略       

 

一 少小好学 秉赋不凡

        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时期风云人物景耀月,字瑞星,别署秋陆,后因师从国学大师一代名儒章太炎游学,定号太召,又号帝召,辛亥革命时期与同仁在办多种报刊中所用笔名甚多,有迷阳庐主、大招、秋阳、秋绿、少瘦生、太原公子等。

        清光绪八年(1882)农历三月初八,景耀月出生在山西芮城陌南镇寺前村的一户农家。祖父景百康,父亲景寅亮。景氏祖上源于江苏丹阳,及后,人丁繁衍,屡屡迁徙,湖广、川、陕、豫、晋各地皆有后裔,其中有来晋一支,延散于晋东南、灵石、临汾、安邑等地,而安邑一脉再迁临猗。元末天下大乱,其中一支景氏又迁避于中条山之南的芮城县陌南镇。此景公生有四子:道、伯占、祥、德润。而来到陌南镇定居只有次子伯占、四子德润,长子道后又返回临猗,三子祥去了河南。伯占居陌南镇城内,德润居陌南镇城外。耀月的祖上即属城外一支。据族谱可考,耀月当为城外景氏第十八代。

        景家生子,添丁进口,其喜自不必说,亲邻好友都纷纷前来祝贺。其中有一通易理、会相面的长者,在孩子满月时,一见婴儿生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口阔目朗,啼声嘹亮,立刻竖起拇指向景百康夸道:“令孙不凡,日后必成大器!我虽年过古稀,确还未曾见过这般奇婴,恭喜、恭喜!”景百康极其欣喜,遂向长者长揖为孙赐名,长者再看婴儿面如满月,其貌不凡,便闭目捋须,慢慢说道:“一轮圆月东升起,北斗南极顿无光。我看就叫耀月吧。”众人齐声叫好,从此景耀月这个名字,象爆竹一样从这个穷家农舍响彻了乡里,乃至芮城、三晋、海内外。

        耀月祖居镇北之处又名帝召谷,相传为帝尧曾访于此,故名。其老宅是极为简陋的临沟坐北向南的接崖窑院,三孔破窑和一间草房,院下是横贯东西的云溪涧沟,沟下茂竹葱葱,溪流潺潺,翠柏杨柳缀满沟崖两厢,真是春红夏绿秋灿灿,四时鸟语花常香的桃花源了。然而虽处如画图中的景家却成年累月为生计所苦。祖上几辈都是靠耕种几亩薄田和编织竹器度日。父亲景寅亮是个本分老成的青年农民,除了家里地里活计,其他闲事一概不问。爷爷景百康出生于清道光8年(1828),他虽识字不多,但头脑灵活,很会处事,家里诸事都是他说了算,在村人中也有一定威望,不少民事官差还总离不了他。有个文人以他的名字含意而送他个字长安,年长后村人又多称他长安公,生下耀月时,他已是五十四岁的爷爷了。

        耀月长到三岁后,便显出他秉赋不凡,聪慧过人,特别好奇多问,常常问得大人们莫名其妙,难以回答。爷爷常给他教些口头诗谜之类让他背诵,耀月即能一一记下,五岁后爷爷常叫来一些粗通文墨的亲友教他认字,断断续续不到两年就能看些启蒙读本。爷爷又每隔一段时间从村中读书人家借些书来让他读。渐长,他白天帮大人干些零活,晚上自个就读起书来。但凡是他读过的书都过目不忘,牢记在心。爷爷见他是个读书的料,心想,说不定这孩子日后还真是个“顶门杠”呢。

        耀月四岁后,弟弟耀斗、妹妹秀清相继出生,景家一家七口不仅要为生计苦忙,还得操心着几个孩子的成长和学业。六十多岁的爷爷和近四十岁的父亲,整天忙着地里的农活,还得在晚上和雨天编些竹器拿到集市上卖些零钱。耀月七、八岁后常帮着爷爷赶集卖货,过云溪涧小桥时,他扶着爷爷先过去,再一趟趟把牛初(牛咀上戴的)、笊篱(淘粮菜用)筛子之类的竹货背过去。到集市上爷爷招护卖货,他帮忙收钱,趁空他又在四下里拾着生意人吃水烟时扔掉的火煝,爷爷见他拾了一大把火煝,便问:“耀月子,你拾那做啥?”他眨巴着眼说:“到晚上就有用哩。”果然他晚上夜读灯油一完就点着火煝边吹边借亮光继续读书。家里人不知是心疼还是高兴都涌出了热泪。火煝当然有限,小耀月后来又想出新办法,把三根香绑在一起点着也可照着字行读起来。这种夜读一直到上县学之前,由于长期暗光读书使他眼睛后来成了高度近视。这种换取知识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但除了耀月还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

        耀月快十岁时,爷爷打听到离家六七里的沟南村,有一姓郑的夫子在自家窑洞里办一私塾,收费很低,已有十几个孩子就读,便带上耀月去正式入学。不久郑先生就发现这个姓景的孩子举止不凡,异常聪明,便有意想当面试一试耀月的才气,遂以《鲁论》中出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命其属对。耀月稍思即以《大学》:“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语应之。郑先生大喜就有意多加调教起来。第二年,郑先生见耀月每天都需家人接送,麻烦不便,就让他寄宿到自己家中,每十天回一次家取些物用。私塾里共有不到二十个孩子,但多是不爱读书,好动贪玩,每当郑先生一离开课堂,这些孩子立刻就乱成了一窝蜂,跳桌子打闹便是寻常,唯独耀月坐在那里精心看书。郑先生为了启发孩子虽常讲“三字经”里温舒、公孙弘、车胤、孙康那些古代苦学成才的典范,但玩惯了的孩子还是顽习难改,耀月看着那些打闹的小伙伴,又想想先生的良苦用心,趁大伙闹玩之际,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道:“古人读书用苦心,今日学子虚光阴。待到他年成就日,绝非此际贪玩人。”郑先生回到课堂上看见了,先是一惊,却故意指着黑板问道:“这是谁写的!”堂下孩子个个瞠目不答,只见景耀月慢慢站起:“先生,是我写的。”郑先生立刻拿起戒尺在其他孩子头上晃着“看看你们,谁能和耀月一样……。”再走到耀月身旁摸着他的头夸个再三。

        又是一年晚春时节,耀月和几位同学要回家取换些衣物,走到沟南村西头,看见有户人家刚打成了一道新土墙,墙端光溜溜的还未惯例的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来,耀月看看心有所思,就在道边拾起一根树枝,叫小伙伴把他抬起,在墙端写道:“姜太公有事,景耀月当值”。郑先生第二天知道后口中不言,心中大喜:“门生乃大器之才,实老夫之幸也!”从此郑先生视耀月为高足,格外在心教诲,倾其所学尽传耀月。

        每遇农忙放假,耀月常随父亲和爷爷下地劳作,每每爷爷执犁、耧,他与父亲伴在弱畜两边拉索耕种。农家和耕牛的凄苦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以致后来他身位再高也决不吃牛肉。耀月长到十二、三岁时,个头已比父亲只稍低一点,在穷苦的农家就算是个好的半劳力了。他干活卖力,还肯动脑子,有窍门,爷爷编竹器,他在一旁只要看过两遍,就能自个摸索着编出来。弟弟、妹妹也都长大起来,家里地里活只要大家都动手,也就不愁了。但苦是要吃的,力是要出的。耀月从劳作到读书悟出了爷爷常说的:“不下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道理。有时他还以大人的口气讲给弟弟妹妹,让他们也早点醒悟人事。

 如有索取 请联系李先生:lijinming1949@163.com            13191296979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