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汪兆镛与《澳门杂诗》(5)

辛亥革命网 2012-03-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汪兆镛是清末民初广东地区的著名学者,致力于经、古文、诗词和乡邦文献,著述等身,于史学、文学、金石、谱牒编修甚至绘画研究方面,都

  反侵占爱国情怀是汪兆镛诗言志的鲜明观点。他对澳门的社会、历史、民生等都极为留意,所以他以澳门为题材写的作品,无论诗、词、文,数量上都比其他寓居澳门的学者诗人为多,他对澳门怀有一种对中国领土的关切之情,对澳门这块落入外国人手上的中国领土,表达出强烈的爱国和反侵略的坚定立场。

  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南,由澳门半岛和氹仔、九澳两个小岛组成,与香港隔伶仃洋相望。明嘉靖时期,为了控制闽、粤商人同暹罗、爪哇及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将广东省电白市舶司移至壕镜澳;葡萄牙看中壕镜澳优良的港湾,借口曝晒被水浸湿的货物,在壕镜澳登陆。几经交涉,1557年,明朝政府允许葡人在此地居留。葡人趁机在北境的青洲建立教堂,修筑城墙,作为进入中国腹地的跳板,称其地为澳门。明朝后半叶,一些来自欧洲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就是首先从澳门登上中国的土地,一些中国的书籍、地图也是从澳门装船起锭,远航欧陆。随着西风东渐,澳门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作为一座历史名城的澳门,数百年来受着东、西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在这里,不仅留下许多别具欧陆风情的建筑和文物,而且也积淀下不同时代、色彩缤纷的文学艺术遗产。

  汪兆镛在澳门避居期间,对澳门文化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对澳门历史的考证,研究澳门社会的变迁,提出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只是被葡萄牙人以种种不法手段占领,表达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汪兆镛的文史作品成为研究澳门的重要资料,《澳门杂诗》长期被传诵。他在《澳门杂诗》之《杂咏》第一首《开闸》。申明澳门自明代起,政府已设关卡派官驻守,显示中国对澳门一直行使主权:“互市濠镜澳,津自嘉靖起。设关官守之,启闭侯符使。如何百年来,彼族频增垒。旁行斜上书,突厄闸前峙。我来长太息,畴为志疆理。”

  汪兆镛有正确的立场,故他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是坚决反对的,在他的澳门诗歌里,这种论点是鲜明的:“澳城固而,明代已毁坏。基址犹可寻。儿昧边缢。地志亦有言,倚水以为界。长城称万里,自大诚狡猾。安得张许才,威掕慑中外。万里长城。”在此诗歌之下,汪兆镛也以《澳门纪略》、《香山县志》等著述为依据,说明葡人对澳门之逐步蚕食。澳门本有两段城墙,在今妈阁庙后的一段,人称“万里长城”者,便是当年的部分基址。明代葡人最初在澳的居留地范围,便在城墙以内的南湾一带,后葡人以各种手段和借口,逐渐拆毁,终至殆尽,于是葡人租居地扩张到城墙之外,逐步取得澳门。对此,汪兆镛以其亲身发现的史迹作为佐证,明确指出其事:“界分南北混居庐,每阅残碑想古初。异域于今成乐土,诗人硕鼠恨何如。丁已余寓蕉围,邻人治地,掘得旧塚碑,刻‘嘉庆七年’,足证旧隶华界。而辛亥以来,侨居避地,络绎不绝。”

  对于葡萄牙人逐步蚕食澳门,汪兆镛心中自有不平之气,除了大量引用大批史籍文献来论述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外,还将不满之情,反映在诗歌中,他有《白鸽巢山亭》一诗:“海上波涛忘无矣,失涯旅客竟何之。独寻乱石丛生处,谁遣寒蕪落日时。飞鸟冥冥迷向背,临崖了了有安危。余升判就山中老,欲折蛮花意自迟。”此诗写于壬子(一九一二)年,对于在辛亥革命被迫避地于这块葡萄牙人管治的土地上,他的思绪是复杂的。“欲折蛮花意自迟”一句,暗示了他对于葡人管治中国领土的不满,而这番论调,也得到时人的认同:“汪兆镛……居澳甚闲,近闻拟考集澳门迹者为志乘,又偕二三知交,徜徉于山颠水湄,或婆娑于冷摊之开鬼集古物,赏游白鸽公园,云:‘欲折蛮花意自迟’,意味甚深”,道出了葡人的扩张并非停止,证明整个澳门地区的侵占,是逐步蚕食的。可见汪兆镛对于葡萄牙人侵占澳门的伎俩是相当了解,因此在作品中已提出警告。他的这种爱国情怀,正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捍卫祖国山河、抵御外力侵略的典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