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汪兆镛与《澳门杂诗》(2)

辛亥革命网 2012-03-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汪兆镛是清末民初广东地区的著名学者,致力于经、古文、诗词和乡邦文献,著述等身,于史学、文学、金石、谱牒编修甚至绘画研究方面,都

  辛亥革命后,避居澳门,以吟咏、著述自适。民国元年(1912年)其异母弟汪精卫请他替民国政府效力,也被他一口回绝,言誓不屑为朝秦暮楚之徒。后胡汉民邀汪兆镛任总秘书席,他辞之。粤盐商公请汪兆镛为盐政治局长,他又辞之。而在澳门所撰诗文不少,多怀旧厌新之作,慨叹所谓“礼教亡矣!何以国为”。这时,他常以遗老自居,对清帝溥仪尊敬有加。居澳门时,他和一批同样自诩为先朝遗老的仁人学者,以诗歌表达不事民国新朝之志。由于汪兆镛坚持其遗老立场,终得清狲帝溥仪亲书“福”字之赐。他喜不自胜,即名其居所为“赐福堂”,甚至在他去世后,清狲帝溥仪再赏以“志节不移”匾额。

  在此期间,他两上罗浮山,住酥醪观,自号“觉道士”,又游杭州西湖、苏州虎丘诸名胜。行迹到处,皆有诗文,与四海名流广结文字之交,收藏书画不惜重价,故所获极丰。

  史直在《汪精卫和他的哥哥汪兆镛》一文中说:“两人志趣相异,结果兆铭遗臭万年,不齿于人类;兆镛则高风亮节,令后人怀念。”确实,用“高风亮节”四字来评价汪兆镛,非常恰当。当汪精卫在政坛上翻云覆雨的时候,他就对人说:“精卫心术不端,他日不仅贻羞汪氏,且将为国家罪人。”其时汪精卫尚未做汉奸,他已有先见之明了。家人甚至不敢在他面前提及汪精卫的名字,否则必遭痛骂。汪精卫投敌后,他更是和这个不肖胞弟断绝了往来。汪兆镛晚岁蛰居澳门前后20余年。当抗日烽火弥漫全国,中华儿女无不投身抗日救亡之时,传来汪精卫投敌卖国的消息,他深以为耻,乃告诫子孙勿卖国求荣。汪兆镛迁避澳门,宣称:“汉贼不两立,我宁死不能为虎作伥。”于1939年夏病故于澳门。后归葬于广州三宝虚蚬岗。

  汪兆镛次子汪宗洙是跟着宋子文做事的,其侄女汪文就利用他的关系,进入到广州印花税局工作,但她的真实身份却是中共地下党。汪文在印花税局“贪污”了几十万块钱,后来她在澳门找到党组织,将这几十万元全部上交。

  汪兆镛一生于书无所不读,贯通历史典籍并擅骈文、诗词,又长于考据订讹。以著书撰文自乐。所著计数十种,共200余卷。尤以史志著作见长。编著有《碑传集三编》(汪兆镛编;台北明文书局影印,1985年)、《尚微老人自订年谱》(汪敬德堂印行,1949年版)、《山阴汪氏谱》(汪敬德堂印行,1947年版)、《老子道德经撮要》(罗浮酥醪观道同图书馆藏板刻本,1936年版)、《稿本晋会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颂芬录》(光绪戊申秋番禺汪氏印)、《元广东遗民录》(1923年铅印线装本)、《广州城残砖录》(1959年线装排印本)、《尚微斋杂文》(壬午[1942]年印)、《尚微斋诗》(上、下),辛亥(1911)十月刊、《尚微斋诗续稿》(庚辰[1940]冬刊)、《东塾遗诗》、《忆江南馆词》、《棕窗杂记》、《雨屋深灯词》(宣统辛亥[1911]冬印)、《雨屋深灯词续编》(1928年刻本线装)、《雨屋深灯词三编》(1940年刻本线装)、《澳门杂诗》(戊午冬[1918]排印本)、《傻窗杂记》(癸未[1943]年刻本)、《己己纪游草》(庚辰[1930]春刊)《岭南画征略》《岭南画徵录.续录.》、《岭南画人疑年录》(广东地方文献丛书)汪兆镛编纂汪宗衍增补)、《广州新出土隋碑三种考》(1923年线装刻本)、《广州城残砖录》、《孔门弟子学行考》、《续举贡衣》、《补三国食货刑法志》、楷书《佛经》轴(岭南历代名家书法作品专辑)、《番禺县续志》、《金石篇》、《兆镛印存》及《微尚斋丛刻》等等。以上著作既有地方志、家族史,也有遗民录、诗词,还有汪兆镛在广州拆旧城墙时到处查看城墙砖、地界碑编写的(明以前的岭南)广州城残砖录,以及汪兆镛搜集岭南画家从唐至清代共约四百余人编著岭南画征略等,这批著作为岭南文化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汪兆镛对于地方志工作很重视,尤重地方文献,经常建议其工作过的地方官员修撰地方志。在汪兆镛为幕及从事盐务的二十多年来,先后在翁源、赤溪、四会、陆丰、遂溪、顺德、广州、乐昌等地工作,汪兆镛参与《赤溪县志》、《乐昌县志》等县志的历史考订和《番禺县续志》的编撰工作。除广州经济文化比较先进,其余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乡镇,他重视地方文教工作,培养乡民的文化修养。汪兆镛认为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借之提升文风,鼓吹地方文化是佳策,在乐昌曾奏请为隋代韶州刺史邓文公进赠封,并撰文、联于其祠,以推动崇敬先贤之风;于光绪十四年(1888)开始应邀于翁源县当刑钱幕席,1889年底,汪兆镛受与其父亲、叔父皆为知交的赤溪直隶厅事金溎生邀请,到赤溪佐治,“十一月,江阴金溎生武祥邀办赤溪县厅幕事”。

  汪兆镛来到赤溪后,特别重视当地的文教工作,希望能从重视地方文物的观念开始,培养乡民的文化修养。赤溪虽然僻处海隅,土地贫瘠,但附近古迹颇多,风光明媚,这对于地方文化来说,实乃一大宝藏。汪兆镛曾在他所作诗中,对此加以记述:“近治可游处,清溪最一方。图经都寂寂,山海自苍苍。遗垄摹贞碑,平芜访废场。愧无柳州记,小咏付奚囊。”这首诗中所提到的孝女墓、废置盐场,虽然不是著名胜地,但却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汪兆镛认为对这些地方历史文化,应尽力保存,借此培养乡民对乡邦文化的认知和重视,从而提升整体的文化素质。咏作此诗时,赤溪还没有编修县志,时任赤溪直隶厅事的金溎生在“吏事之暇”,考订此间山川、风俗、物产等,成《赤溪杂志》二卷,汪兆镛对此大加赞赏,并为《赤溪杂志》作序,序中说:“亦欲此都人士读斯编者,悟夫为山九仞,宜资覆篑之功;酌泉重渊,无废汲绠之功,勉求多识,式畅儒风,振而兴之,其则不远云尔。”勉励赤溪人士能以此志为先导,日后集合众人之力,同修《赤溪县志》,保存地方文化。汪兆镛的《赤溪杂诗》六首,被县志编撰者收入民国九年所编《赤溪县志》中。汪兆镛在乐昌工作时间最长,为当地文教工作出力最多,他写的《乐昌杂诗》十三首,是对乐昌及邻近地区历史文化有详尽考察、纪事性强、可作史实保留的文学。汪兆镛应乐昌县令要求,考订乐昌历史沿革,并建议其延请学者文士重修《乐昌县志》。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