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吾的曲折人生(8)
辛亥革命网 2012-02-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陈寅恪治学以广博精严著称,能入陈先生法眼的后进为数寥寥,弃文而专致学术的闻宥那时大有鲲鹏作势之态。他担任华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期间,正值各科一流专家云集华西坝,值此契机,他的研究所团结了一批优秀学者:韩儒林长于蒙古学与语言学。吕叔湘,如今妇孺皆知的语言学家。刘朝阳,国际知名学者,从事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特约研究员有陈寅恪、刘咸、李方桂、腾固、董作宾。闻宥深谙“取法乎上”的古训,这批超一流学者的加入,使他的研究所为学界广泛注目。该所学术刊物《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论丛》与《集刊》在国际汉学界产生深远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同类刊物中最杰出者”。
在成都的学术生涯是闻宥事业的顶峰。他的《论民族语言系属》《羌语比较文法》《保罗译语考》《评托玛斯南语——汉藏边区一种古语》等论著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不断有学术机构邀其加入。他被选为法国远东博古学院通讯院士、西德德意志东方学会会员、土耳其国际东方研究会会员。1953年,他对西南少数民族古铜鼓的研究带动了一股铜鼓研究热潮。
闻宥的论著在1957年后的二十余年寂寂无闻,在中国大陆无人提及。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却记得他。马悦然曾于1950年在华西坝跟随闻宥学习中国语文,几十年后他如此评价这位儒雅学者:闻宥“对语音学,上古汉语音韵学,藏学和词学很有研究。他自己填的词也非常精彩。”记得闻宥开创的彝语、字喃、羌语和铜鼓等研究的,何止马悦然,在日本、法国、美国、德国、越南,众多汉学家对闻宥的著述加以评述,并在论文中引述闻宥的观点以为论据。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致函居住于华西坝小天竺街16号的闻宥,邀他去该校东方系任教。其时民国政府已摇摇欲坠,也许闻宥预感今后的学术前景将会红霞灿烂,便婉言谢绝了剑桥雅意。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