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吾的曲折人生(3)
辛亥革命网 2012-02-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41年5月,高冠吾就拨款兴工,经四个多月的努力,到当年10月26日,整修全部落成。特别是还增建了保护大钟的霜钟阁,并且把陈玄珠宝藏的南宋张樗寮先生手书《金刚经》石刻,施与了寺中,嵌于霜钟阁壁间。据后来诗碑完好无损的结果来推断,高冠吾的整修寒山寺应该是一项崇贤保古的爱国举措。10月26日高冠吾为召开的重葺寒山寺落成典礼发给大家的请贴云:
“冠吾无似,观政吴中逾稔矣,百凡粗理,爰于今春创议倡修沧浪亭,工即竣,乃续葺寒山寺,兹以本月二十六日,霜钟阁成,思有以落之,适内子无意中购得南宋张樗寮先生手书金刚经石刻,群诧为海内瑰宝。内子不敢自秘,即施寺中,庀工嵌诸阁壁,以重文献。是日,适为辛己重阳节前二日,抚此令辰,宜申佳约,招邀胜侣,小集题襟,列坐群贤,登高作赋,惟荤蔬之不腆,倘篮笋而惠临,踵滕阁之风光,愧无雅望,纵龙山之盛会,肯吝清篇,风雨不愆,特修短柬,江山如画,敬候高轩。高冠吾拜启。”
1941年12月高冠吾任汪伪安徽省主席,兼财政厅厅长,汪伪清乡委员会驻安徽省办事处主任等职。1943年12月任伪江西省长。1945年春高冠吾自九江回南京任伪国民政府委员,经由旧友王绍鏊(吴江人,1888~1970,1933年参加中共,建国后任财政部副部长等职)介绍,与中共建立联系,弃暗投明。抗战胜利后,高赴沪匿居,易名张天云,二个月后,因缉捕风声日紧,离沪到新四军北移部队,随军到苏北、鲁南。1948年,随军到济南,任山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2年患肝病,1953年8月29日病逝于山东省省立医院,葬于济南市金牛山公墓,墓碑为:“山东省文管会委员张天云之墓”。
附一:钱病鹤(1879—1944),本名鑫,又名云鹤,字味辛,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人。青年时代,闻宥曾(号闻野鹤)与著名文人钱病鹤共事于《民国日报》,时称“双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善书法、诗词。三十一年(1905)移居上海,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开始试作漫画。从事漫画创作的主要时期虽然是在民国初年,但他们的漫画作品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就已经开始活跃在报刊上了。历任上海诸报图画主笔,先后在上海《民权画报》、《民生画报》、《民国日报》及《申报》上发表漫画作品。其画作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唤起民众反帝救国和促使清王朝覆灭起了推进作用。如钱病鹤创作于1909年的《各国联合龙灯大会》,以人们熟知的中国民间“耍龙灯”作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适应帝国主义需要出卖国家主权的对外政策。画中的“龙灯”由火车头和车厢组成,操纵者是英、法、德、美、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前面举着“宝珠”的是清朝政府,火车车头上冒出的蒸气组成“中国铁道现状”几个字。作品以通俗的比喻,及时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铁路主权问题,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朝政府的鲜明政治倾向。此画对各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人物和清朝官员的形象刻画,注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这些人物又统一在“各国联合龙灯大会”这一具有特殊政治含义的活动中。
1913年创作长达百幅组画《老猿百态》,矛头直指独夫民贼袁世凯,为此险遭拘捕《老猿百态》这套多达102幅的漫画组画是最全面、最系统的大型讨袁漫画。按照内容,这些作品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揭露袁世凯的累累罪行和篡权阴谋的,如《借款签字》、《共和新梦》等;另一类是反映轰轰烈烈的“讨袁”斗争和揭露袁氏的可耻下场的,如《闻风响应》、《首先起义》、《兵下江西》等,反映了孙中山发动的企图以武力制服袁世凯的 “二次革命”,颂扬了江西、江苏、山东、湖北等省的讨袁义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猿百态》既是以漫画形式出现的讨袁檄文,也是当时的讨袁斗争史。作品揭露和讽刺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及时配合和记录了当时全国人民的讨袁斗争,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史料价值。从艺术上看,钱病鹤巧妙地使用比喻和谐音,是这组漫画成功的关键。作者把袁世凯比作“猿”,一方面因为“猿”与“袁”谐音,另一方面,也因为袁世凯与猿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比如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等。从形式上看,漫画组画的每一幅既可单独存在,又能够在同一个主题的统领下形成一个整体。在民国初年这一中国现代漫画的幼年期,就能出现这样高水平的漫画组画,这的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本漫画集出版后,有关人员曾遭到袁政府的迫害。如为书作序的邓家彦入狱达半年之久;题写书名的周浩被迫亡命国外;钱病鹤则在朋友帮助下避走他乡,直到袁世凯死后才又回到《民国日报》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