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谈辛亥革命时在海军任职的父亲谢葆璋(6)
辛亥革命网 2012-02-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13年10月,被上司赞为“才具开展,办事热心”的谢葆璋,获任海军部军学司少将司长,主管海军教育。他在任内积极改革和整顿海军教育,恢复遭严重破坏的海军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推动海军教育的发展。
1915年5月7日,密谋称帝的袁世凯为取得日本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反对。谢葆璋满怀悲愤地用岳飞笔体写下“五月七日之事”6个大字,张贴在书房里,并与参加反袁游行回来的女儿冰心含泪互勉,表示永不忘却这一国耻。
袁世凯称帝后,将副总统黎元洪封为“武义亲王”,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黎元洪早年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第一届管轮班,和谢葆璋是校友。黎任副总统时曾多次邀请谢葆璋到他在东厂胡同的家中做客,都被谢葆璋婉拒。黎被软禁后,门前冷落,谢葆璋反而不顾当权者的猜忌,经常去看望他,一起谈天、对弈,令黎元洪很是感动。因为瀛台潮湿阴冷,谢葆璋每次前去,妻子总要特意为他多准备些衣服。
1926年8月,61岁的谢葆璋升任海军部次长,次年1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3月升任海军部代总长。至此,他的海军生涯达到了顶峰。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在北伐军的沉重打击下,北洋政府统治摇摇欲坠。于是,海军高层秘密决定倒戈。次年3月,海军舰队首先加入北伐军。谢葆璋与海军总长杜锡珪等高级将领则继续留在海军部,与北洋军阀周旋。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
1928年6月,北洋政府改组,撤销了海军部,谢葆璋去职。不久,他被任命为设在上海的海道测量局局长,后又兼任全国海岸巡防处处长。1929年6月,南京政府海军部成立。已辞去本兼各职、寓居上海的谢葆璋,因资深望重,被聘请为海军部顾问。
1930年,谢葆璋因妻子病故,随女儿冰心从上海迁居北京。抗战爆发后,北京沦陷,冰心一家被迫南迁昆明。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谢葆璋因年迈体弱留在北京,由长子谢为涵负责照料。1940年8月4日晨,谢葆璋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75岁。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几百万的文字,都在说明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
附:冰心撰《记萨镇冰先生》:
冰心的父亲和萨镇冰相熟,是从同在“海圻”军舰服务时起(一九零零年左右)。萨镇冰先生,永远是冰心崇拜的对象,此文就寄托了对萨镇冰先生的崇高敬意。
萨镇冰先生,永远是我崇拜的对象,从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常常听见父亲说:“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萨镇冰一人而已。”从那时起,我总是注意听受他的一言一行,我所耳闻目见的关于他的一切,无不增加我对他的敬慕。时至今日,虽然有许多儿时敬仰的人物,使我灰心,使我失望,而每一想到他,就保留了我对人类的信心,鼓励了我向上生活的勇气。
底下所记的关于萨先生的嘉言懿行,大半是从父亲谈话中得来的。--事实的年月,我只约略推算,将来对于他的生平材料搜集得比较完全时,我想再详细的替他写一本传记。——在此感谢我的父亲,他知道往青年人脑里灌注的,应当是哪一种的印象。
海军上将萨镇冰先生,大名是鼎铭,福建闽侯人,一八六零年(?)生,十二岁入福建马尾船政学校,作第二班学生,十七八岁出洋,入英国格林海军大学(Green-WichCollege),回国后在天津管轮学堂任正教习。那时父亲是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的学生,自此和他相识。
在管轮学堂时候,他的卧室里用的是特制的一张又仄又小的木床,和船上的床铺相似,他的理由是“军人是不能贪图安逸的,在岸上也因和在海上一样。”他授课最认真,对于功课好的学生,常以私物奖赏,如时表之类,有的时候,小的贵重点的物品用完了,连自己屋里的藤椅也搬了去。课外常常教学生用锹铲在操场上挖筑炮台。那是管轮学堂在南边,水师学堂在北边,当中隔个操场。学堂总办吴仲翔住在水师学堂。吴总办是个文人,不大喜欢学生做“粗事”。所以在学生们踊跃动手,锹铲齐下的时候,萨先生总在操场边替他们巡风,以备吴总办的突来视察。
父亲和萨先生相熟,是从同在“海圻”军舰服务时起(一九零零年左右),那是他是海军副统领,兼“海圻”船主,父亲是副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