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谈辛亥革命时在海军任职的父亲谢葆璋(2)
辛亥革命网 2012-02-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她的母亲杨福慈,是在九岁时,由冰心的祖父和外祖父做诗谈文说定的;十九岁结婚后,小夫妻感情极好,但谢葆璋长期在海上生活,“会少离多”,因此他们通信很勤,唱和的诗也不少。
2、谢葆璋经受战争洗礼。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海军主力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装甲舰队大决战,历史上称之为黄海海战或大东沟海战。谢葆璋随“来远”舰参加了这次著名战役。海战中,“来远”舰与“靖远”舰奋力抵抗号称“帝国精锐”的“吉野”等4艘日本巡洋舰的猛烈进攻。在敌舰的疯狂围攻下,“来远”舰中弹200余发,尾炮失灵,弹药舱爆炸,舰上燃起熊熊大火。危急时刻,谢葆璋表现英勇,率领士兵冒着弹雨奋力救火,终将大火扑灭,保住了军舰。“来远”舰经紧急抢修后,又带伤加入战阵,一直坚持到日本舰队逃离战场。
“来远”舰是北洋海军幸存军舰中受伤最重的,史书记载说,“战后,来远舰驶归旅顺,中外人士目睹其损失如此严重,尚能平安抵港,皆为之惊叹不置。”在这次海战中,“来远”舰官兵阵亡十余人,其中就包括谢葆璋的一位亲戚,他的肠子被炸了出来,飞溅到烟囱上。战斗结束后,谢葆璋含泪把烧焦的肠子从烟囱上撕了下来,放回到他的遗体里。
次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谢葆璋随还没有完全修复的“来远”舰参加了威海保卫战。由于北洋海军英勇抵抗,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发动的正面进攻屡遭重挫。于是,日军改变战术,派鱼雷艇利用夜暗的掩护,潜入港内进行偷袭。
2月5日夜,日军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了“来远”舰。随着一声巨响,“来远”舰庞大的身躯急速翻转,露出了红色舰底,不久即沉入海底,舰上官兵30多人遇难。谢葆璋在军舰爆炸的刹那间,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海中,凭着一身好水性,拼命游上了刘公岛,得以死里逃生。几天后,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全军覆没,谢葆璋辗转回到了福州。
冰心父亲参加了甲午中日海战,军舰被击沉。他回到福州。不久,清朝海军名宿萨镇冰将军拍来电报,又把谢葆璋召去,晋升为海军要人……这就是冰心的家庭。但冰心认为自己并不是“乌衣门第”出身,而是一个不识字、受欺凌的农民裁缝的后代。长乐县农民的痛苦生活,培育了冰心最初的人道、同情和怜悯。
冰心刚生下七个月,便于1901年5月随父母离开福州到了上海。那时冰心的父亲已是清朝海军“海圻’号巡洋舰的副舰长,军舰无论开到哪里,都要经过上海停泊几天,因此他们一家便搬到那里,住在昌寿里,谢葆璋每隔几个月就回来一次。
3、冰心初闻父亲的爱国之声。“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怨屈都受得了。”这是冰心说过的话。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曾在烟台任职多年,是清末民初中国海军的一位重要人物。1899年,北洋海军重建。不久,谢葆璋重返海军。被任命为“海圻”号巡洋舰帮带(副舰长)。该舰是中国刚刚从英国订造的,同时订造的还有“海天”号巡洋舰,两舰是甲午战后清朝海军最大的军舰。“海圻”舰的管带(舰长)由北洋海军帮统(副司令)萨镇冰兼任,他是谢葆璋的老师和同乡。
1900年10月5日,35岁的谢葆璋有了第一个孩子——女儿谢婉莹。后来,他的这颗掌上明珠,以冰心的名字,享誉现代文坛。
冰心刚生下七个月,便于1901年5月随父母离开福州到了上海。在上海,他们生活了两三年。在1903年初,,谢葆璋奉命到山东烟台,出任设在东山的水师练营管带(营长),负责训练海军士兵,并创办海军军官学校。此后,他在烟台工作生活了近8年时间。于是冰心又随父母到了烟台,祖父则回到福州,定居在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
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海军设在旅顺和威海的海军学校先后停办;1900年,北洋海军最后一个人才基地——天津水师学堂,也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为了给重建中的北洋海军输送急需的人才,萨镇冰在1904年4、5月间,选定烟台建立了一所新的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堂(最初称水师学堂,后改为海军学堂,民国称海军学校)。海军学堂最初规模很小,第一年只招收了20名学生,附设在金沟寨以北的水师练营内,由谢葆璋兼任监督(校长)。1908年4月,烟台海军学堂因规模扩大,迁入金沟寨以南的新校址,谢葆璋不再兼练营管带,专任学堂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