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在地方志事业上的建树(6)
辛亥革命网 2012-01-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冯煦于民国十年(1921)十月至十二年五月完成《[民国]重修金坛县志》十二卷首一卷。金坛秦时属曲阿县,隋开皇十五年析曲阿地,置金山府,旋降为县,唐武后时更名金坛,属闰州。宋改闰州为镇江府,县乃隶属;元、明、清因之。金坛乃为冯氏的故乡,对县志沿革考证甚详。邑志始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由知县刘天和创修;再于万历八年(1580),由知县刘美重修;三修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由知县闽子才修。上述均为佚志。四修由邑令郭毓秀纂《[康熙]金坛县志》十六卷,于二十二年(1683)刊行;五修由邑令杨景曾纂《[乾隆]金坛县志》十二卷首一卷,于乾隆十五年(1750)刊行;六修由邑令夏宗彝纂《[光绪]金坛县志》十六卷首一卷,于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印行。冯煦乃继光绪《夏志》而作。“钩稽捜访,依类编摩,酌敏简、剖疑难、补遗正讹,旧闻轶事不翔实者采访故实。”是志卷首有冯煦序和旧志各序、凡例、衔名,并总图等五幅。卷一舆地志:沿革、至到、形势、分野、晷度、风俗、物产;卷二山水志:山川、水利;卷三建置志:城池、公署、坛庙、坊里、集镇、桥渡;卷四赋役志:赋役、杂税(盐课附)、蠲赈(善堂附);卷五职官志:令长、教佐;卷六学校志;卷七武备志:军制(马政附)、驿站;卷八选举志;卷九至十人物志:名臣、儒林、忠节、孝义、忠义表、文苑、政绩、隐逸、流寓、方伎、仙释、列女(贤淑、义烈、完节、已殁及生存之贞孝);卷十一艺文志:经、史、子、集;卷十二杂志:古迹、丘墓、寺观、祥异、记事。体例仿前志,志目略有变更,增加山川、建置、武备三目,晷度增入太阳出入度;省典礼志,子目亦作调整。尤重实用。山水目中栽源流蓄泄之法,颇关水利兴废,裨益实用。另有涉及坛溧荆宜四邑扩堰之类的事宜,则采用与邻县協商的办法,然后著录,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用意至当。杂志所载轶事旧闻甚丰。如绍兴丙子郡守欲私其乡之士,俾冒郡籍以试,虞谦唱名于谦事、明正统“水寸”石之事、史可法督师淮安四总兵事、清初“海寇案”、“苏州案”等等,都颇有史料价值。但对清末农民义军等事,称贼称寇,修于民国间的方志,尤为不当。是志于民国十五年(1926)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刊行。是志以资料翔实而著称,名称《[民国]重修金坛县志》,可谓集这县方志之大成。是志为冯氏亲自手订而成,堪称为重修志书,可说是冯修方志的代表作。
同时,冯煦应聘担任宝应县志总纂,历数年,于民国十五年(1926)成稿。宝应为汉置平安县属广陵郡,又名安平。王莽时改社乡,东汉又改为安宜县,在南朝为阳平郡之安宜县,隋开皇初又省石鳖县入焉,属江都县,唐武德四年立仓州,领安宜县,寻废州,以县属楚州。唐上元三年获定国宝于县境,遂更名为宝应县。宋初因之,宝庆三年升为宝应州,又升为军。元后为路,又改为安宜府,寻罢府为县,属高邮府,明以高邮州,宝应乃属之。宝应志书,始自明代,有嘉靖十七年(1538)刊本,由闻人诠创修《[嘉靖]宝应县志略》四卷;继有隆庆三年(1569)刊本,为杨一贤纂《[隆庆]宝应县志》十卷;又有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本,为陈煃纂《[万历]宝应二卷;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刊本,为徐连纂《[康熙]宝应县志》二十四卷图一卷;道光三年(1823),由刘宝楠撰,《宝应图经》六卷首二卷为私撰志书。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为邑令孟毓兰纂《[道光重修宝应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冯煦继道光《孟志》而作,于民国十五年成〈[民国]宝应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是志依正在编纂的《江苏通志》(即《江苏省通志稿》)及当时各县志例,记事截止于清宣统三年(1911)。志稿成后,因款绌未得刊行。在冯氏去世后,于民国二十一年由继任县令江辅勤筹资刊印。卷前有江氏《发刊词》、冯煦《志序》,以及《例言》等。卷首列县境图,县城图。卷二疆域志:历代沿革表、晷度表、至到、风俗、土产(方贡附);卷二建置志:城池、坛庙、仓储、铺庄、街巷、坊巷、津梁、园圃、寺观;卷三山川志:山、川(水利附);卷四至五食货志:户口、田赋、屯卫、解支、盐课、杂税、水旱、蠲赈;卷六学校志:庙制、学额、学田、书院(义学附)、学堂;卷七选举志:辟荐表、课贡表(武选附)、封赠、事例、荫恩(恩叙附、恩例附)、学堂奖励表;卷八武备志:操防、修防、驿递;卷九至十官师志:官师表、宦绩;卷十一至十七人物志:列传、循良、忠义、孝友、篤行、文苑、隐逸、艺术、流寓、方外;卷十八至二十二列女志:贞烈、节孝、贤明;卷二十三至三十艺文志:书目、论说、策议、序跋、书牍、碑记、传状、墓志铭、辞赋、铭赞;卷三十一古迹志:古迹、墓域(义冢附)、金石;卷三十二杂类志:摭记、异闻。是志的独到之处,在于注重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有关各门都增设了反映近代社会的子目,如学堂、学堂奖励表、赋税、户口等目,多据当时档册资料,综列颇详。编者还据列刘宝楠《宝应图经》、刘赞勋《重修宝应县志辨》、成孺《儒林、文苑、循吏、孝友事实册》等书,作了考证补佚工作。是志尤以资料详实而著称。
于1918年,冯煦应聘任江苏通志总纂,因1923年齐燮元兵变,通志局迁往上海。冯氏虽然“以局自随,尽款卒事”相自誓,但是1927年8月冯氏病逝,仅有通志稿300余卷。几经周折,于建国前,成《江苏省通志稿》350卷,大都未印行。于1986年始成定稿。冯煦在这部通志稿里,颇有投入,其功不可抹。此外,冯煦尚撰有《金陵纪游》,可作私纂志书看待。《续修提要》著录略云:冯氏在“方其未第时,在江宁书局二十年,为曾文正幕府通才,兹编盖即作于初至金陵之时。自序少蜷居淮南,既来建康,日弔望晋宋齐梁之墟,穷廻渓,探幽崖,寒榛宿莽,莫不披揽,乃效柳州之文,累记游况,以遗其友之在淮南者,其所载及者,为明南苑遗址,北极阁,雨花台,妙相庵,清凉山,鸡鸣山、台城等处,文章清华淡雅,写景能得其神韵,不刺刺于亭台之部署,径路之曲折,读其书令人兴故国宫禁,旧家池馆,零落沧桑之感,诚为富于诗意之作。”当作江苏南京专志。
在清末民初时,我国方志史上,冯煦乃是颇有建树的。他不仅主持纂修多部志书,而且是多品种的,有县志、府志、通志。并在修志实践中,体会到修志的甘苦,对方志理论多有阐发,见解独到,论述精辟,对后世修志事业颇有启迪。冯煦对方志事业的贡献,向为人门所称道。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