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在地方志事业上的建树(4)
辛亥革命网 2012-01-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所撰《跋成恭恪临庙堂碑》可谓是其书法生活写照:“往与恭恪羁栖冶山,校雠之瑕,每以学书自娱,而皆向往虞秘监。以唐初诸家,唯秘监于山阴法乳所得为多也。恭恪学《庙堂》碑,予学《破邪》论。予作辍不恒,于秘监为纤芥之得;而恭恪晨抚暝写,不懈益勤,临《庙堂》凡数十通。此册则其甲申冬十一月所临也。静中和,几破秘监之扃而洞之,与世之以软媚为秘监者相万万也。所居在冶山之颠,飞阁冠之,下荫丛竹数百竿,凉碧沁衿带间。风来淨从,韵于碎玉;穷阴冱寒,积雪在地。青灯荧然,万象凄寂。时有冻雀踢败叶而坠,疑为鬼物。恭恪枯坐翰,与秘监相酬对,不复如人间得丧荣郁喧,寂事。其标寄萧淡,度越流辈,宜其书之深造自得也。今距恭恪作书时,三越终星,所居已易为讲肆。群儿伊嗯其中,牛医马磨,出没亡时,求如昔日孤悬物表,尘嚣不侵,与恭恪日手一编,啸傲羲皇以上,邈若旷世,宁可复得?恭恪宰树既供,予累然一老,十指如椎,所书比之春蚓秋蛇,几几不可辨识。循省是册,忽不觉其百感之横集也!”冯氏盛赞成氏学书有恒,(文中恭恪为成肇麟赐谥),颇有触景生情之感,可谓记事抒情文之上品。冯氏《水经释例序》阐述自己的独到见后,曾云:“嗟乎!穷阴冱寒,旅泊荒江中,积雪沙岸,一白无际,船隙冰垂垂可二寸许,风来有声若碎玉,重裘不温,十指僵如椎。家在二千里外,安否不可知,而左披右检不少休,亦大愚已。虽然,不左披右检,又何以过日邪?祀灶日冯煦书于监利道中。”从文中得知,作者年正三十三岁,远离家乡,“二千里外”,在旅途中,冰天雪地,“左披右检”于古历腊月二十三日撰写的此文。治学苦境可见。另有《蒿盦续稿》三卷。《续修提要》著录略云:“是稿为晚年编刊。以继《类稿》之后,起光绪癸卯擢四川按察使时,至宣统辛亥国变止。凡诗二卷,文一卷。按煦服官安徽最久,政绩亦最著,……是稿存诗以在属为多,江山之胜,足以发之,退休之后,往来江淮间,斗韵联吟,诗律愚细,其时国步艰难,危机已见,漆室之忧,伊川之叹,悉寓于篇章,文多应酬之作。安徽财政表序、宗谱自序、经纬学堂章程跋,数篇较有关系,忧时砭俗之意,有触机发,言为心声,可徵抱负。”此外,于己于人1926年刊行的《蒿盫随笔》四卷、《蒿叟随笔》五卷。均系学术考证之作,或辑述旧闻,或杂钞丛说,自序所谓“出于人者十且六七”,不诬也。
更值得称道的则是冯煦以修志为己任,在他居官的安徽凤阳和家乡江苏,曾主持多种地方志的纂修工作,为方志事业做出了贡献。
冯煦于光绪二十一年以京察一等出任安徽凤阳知府,到任后,他见到此前,清初有耿继志等纂修的《[康熙]凤阳府志》四十卷,有二十三年刊本,到同治时已经稀见。便继《耿志》而作,成《[光绪]凤阳府志》二十一卷;始纂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成书于二十七年(1901),又历时六载,直到三十二年(1906),由时任知府恩镇得、兵备张成勋资助白金八百两,以活字排印行世。据《续修提要》略云:“是邦,考凤阳旧志,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知府耿继志始纂修之,及冯煦来守斯郡,郡志之不修,已二百六十余年,兵燹之余,惧旧闻散失也。于是创议重修,设局于淮南书院,延翰林院编修上元魏家骅、举人长洲朱孔彰、候补知州上元蒋师轍等主其事。始事于二十二年丙申,閲六年至二十八年壬寅而书成。会冯煦他调,未及开锓,又三年,凤颖六泗兵备道张成勋始措资梓行之,都凡二十有一卷,为图八,首列凤阳府境全图、次列凤属各邑县境图。为表六:曰晷度表、曰沿革表、曰纪事表、曰封爵表、曰秩官表、曰选举表,为考九:曰疆域考、曰山考、曰水考、曰建置考、曰食货考、曰学校考、曰兵制考、曰古迹考、曰艺文考,为传三:曰宦绩传、曰人物传、曰列女传,而以杂记叙,录列之编末。是编之作,盖所以继《康熙耿志》,故叙事始自清初,迄于光绪二十七年,惟其体例与旧志廻不相同,盖清初沿前明中都制凤阳府治辖境,与清末凤颖六泗兵备道略同,纪凤郡事转多缺略,故是编于旧志体例,不得不稍有更革,虽因而实创,其书记载既较旧志为有体,标分类目,亦多合志法。沿革纪事秩官选举皆以表纪之,年经事纬,胪列井然;山考仿山经例,分县叙次,各先其主山;水考仿《水经注》例,以淮水为纲,群流系之,亦较他志之以名类相从,杂乱为序者为有体。又录用古事,必注其出处,即时人所著书,亦皆标其姓氏书名,亦深得著述之体焉。”凤阳府春秋时为钟离地,战国时属楚,秦汉均为九江郡地,三国时属魏国扬州,东晋时侨置豫州,后分置钟离郡,南北朝时称过北徐州、楚州、西楚州。隋开皇三年(583)改称濠州,大业初又复名钟离郡,唐代时称钟离、又称濠州,宋曰濠州,属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为临濠府,十八年又改濠州,属安丰路,起兵于此的朱元璋称吴王时复为临濠府,建立明王朝后,以其地为故里之故,于洪武二年(1369)于临濠建中都,七年改为凤阳府,直隶南京。时领州五县十三。清乾隆以后,凤阳府领州二:寿州、宿州,县五:凤阳、怀远、定远、凤台、灵壁。凤阳府最早的志书,则是明代柳瑛纂的《中都志》十卷,成书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初刻于弘治元年(1488),万历四十一年(1613)由万嗣达又増补官师、科贡、《皇陵总图》、《府治总图》,及凤阳府治和所属十八州县的分图,并刊行于世。传言嘉靖间张良知继纂《中都储志》十卷,有抄本,但今不传。此前,《中都志》和康熙《耿志》,都是沿袭明中都制例,内容包括辖境五州十三县。冯氏修志则以现行区划出五县二州为范围。是志较旧志体例变化甚大。加之经兵火后,典籍散佚,是志的纂修,实无异于新创。是志二十一卷有的卷内又有分卷,如果加上分卷十四卷,合计共有三十五卷之多,较前志篇幅大有增加。其特色是详近略远,从实际出发,如“物产则以凤郡最宜者详列于篇,田赋重在征今,以现行规制为纲,国初以来沿革编入小注,关榷新章,摭要胪列,徭役杂税,聊举旧规,凡非凤郡所专者概从删汰”(《凡例》)。又如卷二《纪事表》,列朝代(包括年代)、时政、兵事、祥异四项,所录材料俱依原书一一摘录;《艺文》只录书目和金石两类。所引资料均注明出处,或“标姓氏书名”,“或曰某公奏议、或曰采访册”。志中的《宦绩》、《武功》、《忠节》等传,还记述了捻军和苗沛霖起兵事,可补史籍记载之不足。凤阳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尝谓“龙飞之地”。洪武二年诏为中都立宗庙社稷,建城池宫阙。改临濠府为凤阳府,明代所修的《中都志》,名为记载凤阳之地的府志,实为帝都志。不仅在建置沿革里,有定中都、立宗社、建宫室、筑新城等记载,还有皇城规划、宫殿、御书亭、鼓楼、钟楼、开国元勋阁、观星台、太社坛、广储仓、国子监、中都留守司、大龙兴寺、功臣庙、皇陵、徐王坟、十王四妃坟等等,题咏中不少叙述祀祭皇陵的诗篇,还有宋濂《凤阳新铸大钟颂》等文章,都说明凤阳完全是一处帝都建制。同时汇编了大量明初凤阳籍的功臣和名人的碑铭。有徐达、郭子兴、和沐英、邓愈、常遇春、李文忠、胡大海等大量开国功臣、名人的神道碑铭,庙碑、祭文、封诰等。明代开国之盛况可见。冯氏所修的是志,堪称佳构。这是其居官时重要政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