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在地方志事业上的建树(2)
辛亥革命网 2012-01-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寓居上海时,经常往来于青岛、南京、杭州,同友朋颇有往还,以诗词会友。曾任参政院参政,兼办江淮赈务,公余校纂《金陵丛书》,未几应聘纂修《[民国]江苏通志》。冯氏年八十余,尚能作蝇头小楷。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世。还善书法。“晚境至鬻文自给”。所著有《蒙香室词》,著名词人谭献以为“深入容若,竹垞之室”。其它著作有《建康同游记》、《金陵记游》、《蒙香室赋录》二卷、《蒙香室丛书四种》二十四卷、《蒿庵类稿》三十二卷、《续稿》三卷、《賸稿》十六卷、《奏稿》三卷、《杂俎》四卷、《蒿盦随笔》四卷、《蒿叟随笔》五卷,尚有《电奏稿》、《公牍》、《尺牍丛稿》、《蒿庵词》、《蒿庵词话》等。还辑有《宋六十家词选》十二卷、《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校勘记》一卷;又有《蒿庵日记》四十五册,积六十二年,迄殁之日,皆精楷不苟。八十岁时生一子,自谓得麟儿,欣喜异常,一时传为美谈。令人所称道的,则是冯煦一生中,曾主持纂修多种地方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成《[光绪]凓阳县续志》十七卷、二十七年(1901)年成《[光绪]凤阳府志》二十一卷、民国间成《[宣统]宿迁县志》二十卷、1923年成《[民国]金坛县志》十六卷、1926年成《[民国]宝应县志》三十二卷。临终前,担任江苏通志总纂,曾主持成《[民国]江苏通志稿》三百九十二卷。此外,又为多种志书撰写序跋,对方志理论有所阐发。辛亥革命后,冯煦寓居上海,更称蒿隐公,以遗老自居。自罢官后,即有这类想法。他为全椒薛慰农先生时雨高足,曾久寓江宁,与上元顾云齐名,酬唱至夥。冯诗《辛亥七月二十八日独游城西诸山》云:“卅载西潭汗漫游,凌张(谓弢楼)铄邓(谓熙正)气横秋。狂歌痛饮惊山鬼,绝忆江东顾虎头。”自注:“石公旧宅在乌龙潭侧。”盖其时安徽张弢楼(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之号,甲午战争后被夺官去职,归卧南京冶山下,筑弢楼而居;辛亥后遁居青岛,潜心崂山问道。)冯诗言张氏“气横秋”,颂其“狂歌痛饮惊山鬼”。同病相怜之情可见。石公为顾云号,其字子鹏,曾作《盋山志》,由冯煦作《后序》,言及两人关系:“岁在著雍,仆来江宁,全椒薛先生馆之惜阴书院。其明年,子鹏亦至。书院在盋山之麓,春秋致佳,不废游历。山委宛凡十许里,足迹所至,穷极幽渺。尝日暮窜丛莽中,迷不得出,子鹏实导之。间陟曾山献,斩绝数仞,子鹏则翼而下。又或相对杯酒,坐语苍芒,忽歌忽夸,忽大噱,辄恨古人不与也。如是者一年,仆迁城南偏,后二年,子鹏亦去。间谒先生山中,而踪迹参商,欲如昔者之游,邈不复得。先生尝属志之,仆匆匆未能任。子鹏乃甄采前载,稽核遗老,以纂斯志。……”足见其崇尚文士,密于结交。尤向往隐士生活。
当然,在政治上,冯氏并不甘寂莫,曾同沪上一些清廷遗老时有策划复辟之举。1917年,为坚定张勋带兵进京搞复辟的决心,有沪上诸遗老联名给张勋上书略云:“而今而后,民国已无存立之理,自非复辟不能立国。我公智深勇沉,乘时而动。……知公之必贯彻其万变不挠之初衷而后已也。……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下署名单是以陈夔龙为首,共有三十一人联名,冯煦正在其中,冯氏参予复辟活动可见。当年,他闻到宣统皇帝退位,曾“痛哭失声”。说明冯氏的忠君思想存在。张勋复辟时,在青岛诸人中,最起作用的是刘廷琛;刘为光绪二十年进士,官至学部副大臣。与张勋有同乡之谊,复辟时被授于议政大臣,仅次于张勋。复辟失败后,同张勋均被通缉。刘氏化装出逃,由北京西直门经京绥铁路绕道潜回青岛。冯煦闻知刘父要过八十把寿,特从沪赶到青岛。适逢刘同父亲回原籍作寿,冯煦只能从青岛遥寄寿联贺礼,以未及亲临为憾。1920年10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载:《亡清余孽祝寿之怪象——“议政大臣”刘廷琛之父》略云:“在张勋复辟时被任为议政大臣之刘廷琛,其父和母,今年均八十岁。廷琛特自青岛归来,于其弟廷琦,于本月二日(旧历八月二十一日)庆祝双寿。一时贺客迎门,官场惟道尹晉省未回,余均齐集。中堂悬废帝亲书“福寿”二字。……其他亡清余孽所赠祝联甚多,狂悖之辞几不胜记国前途忧也。”当时冯氏的政治态度可见。载沣、铁良、升允、陈宝琛、冯煦等同自青岛寄来祝礼。……观此等现象,深足为民国前途忧也。”当时冯煦的政治态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