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在地方志事业上的建树(5)
辛亥革命网 2012-01-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至于冯煦为家乡所修志书,更是盛况空前。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行的《[光绪]溧阳县续志》十六卷末一卷,乃是冯煦最后定稿完成的。溧阳为县始于汉,累经分合升降。宋乾道间赵廓夫始为之记,明弘治邑令符观、万历邑令帅兰先后为之志,皆有刻本;天启之志,纂成则未梓。清康熙六年(1667)刊本,为邑令徐一经纂的《[康熙]溧阳县志》十四卷首一卷;继于乾隆八年(1743)刊本,为邑令吴学濓纂《[乾隆]溧阳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嘉庆十八年(1813)刊本,为李景峄等纂《[嘉庆]溧阳县志》十六卷。冯煦则继嘉庆《李志》而作。早在朱畯任知县时,曾发起创修《溧阳续志》,于光绪四年十月卸任未果。后任知县王祖庆踵辑而成,由于“舛迕特甚”,未能定稿。此后屡经继任者订正,直至光绪十六年吴恒来知县事,再设志局重为编校,次年知县杨家騵适逢上司檄饬成书,遂于光绪十九年聘冯煦综核编辑,始于光绪二十三年蒇事。是志体例依据嘉庆《李志》,有舆地等十门,各门以志为名。志下之目微有变动。《舆地志》删“风俗”,《食货志》删“物产”,《学校志》删“社学”,《武备志》删“前明马政”,《职官志》删“文职”、“武职”,《人物志》删“爵秩”,而增有“忠义”、“节烈”,卷末增“《续补》一卷。记事上限除“建置沿革”等目外,皆上承《李志》,下限迄于光绪二十四年。凡《李志》漏载者,是志皆有续补。如卷十三载邑人朱绍颐:“字子期,一字养和,寄居江宁。祖仲龄,自有传。绍颐嗜古积学,工诗文。粵寇之变,与妻甘氏同赴水求死,遇救独免,遂矢志守义,赋《孤鸿篇》以见意。由是,鳏处终其身。性笃孝,父常患脾泄,绍颐同处一室,每夜数起,衣履或沾余穢,必亲涤拭之,不令父知也。及居父丧,宿苫次,盛夏不悬帐,蚊蚋囋膚,辄以尘尾麾之。先是,绍颐以诸生援例为教职,历署邳、海二州学正,悉以俸余为季弟营婚宦,而囊不名一钱。至是,将为析箸计,绍颐自顾无家室累,固证遗产不受。光绪丙子,与仲弟绍亭同举于乡。著有《挹翠楼诗文集》。”堪称为续志。冯煦是近代著名词人,经其润色,是志颇有文采,典雅清丽;经其手订,考证严密,补遗尤多。如前志载县主薄张坦误作张演,冯氏据《张氏簇谱》力辨其非,给予订正;在《杂类志》“补遗”里,增补旧志所缺近二百余处,可谓比前志尤为精确,适合于续志要求。
于1935年铅印刊行的《[宣统]宿迁县志》二十卷,为冯煦于清末完成定稿的,惜在生前未见到刊本。宿迁为春秋时宿地,庄公十年宋入迁宿,故曰宿迁。秦汉为下相县,晋曰宿豫,宝应元年始改名宿迁县。这县最早的志书有明万历五年(1572)刊本,由喻文伟等纂修《[万历]宿迁县志》八卷。继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刊行,由胡宗鼎原纂,又有林昆翰增补而成《[康熙]宿迁县志》九卷;还有康熙三十九年,由张尚元私撰《[康熙三十九年]宿迁县志》十二卷,有抄本存世。嘉庆十八年(1813)刊本,由县令丁堂纂《[嘉庆]宿迁县志》六卷;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由县令李得溥纂《[同治]宿迁县志》十九卷。冯煦应时任知县严型之聘,继同治《李志》而作。志目比前志完备。卷一宸翰志;卷二疆域志:图、沿革(附封建)、至到、分野、晷度、风俗、物产;卷三山川志(附黄运、厅汎堤坝工程);卷四营建志:行营、城池(附圩寨)、官署(附公所)、坛庙、街巷(附市)、乡镇、井泉、津梁、坊表;卷五古迹志:都邑、宅里、寺观、冢墓;卷六至七民赋志(附骡马湖地):屯田、盐课、关税、厘捐、水旱、蠲赈、仓储、善堂(附义冢);卷八学校志:庙制、书院、学田、学堂、艺文;卷九选举志:荐辟、进士、举人、五贡、武进士、武举人、文阶封赠、耆寿、乡饮宾、七世同堂、五世同堂、武阶、勋袭、巴图鲁、封典、花翎、蓝翎;卷十至十一兵防志:译递、警察、兵事、忠义、义烈;卷十二至十三职官表;卷十三至十六人物志;卷十七至十九列女志;卷二十杂记志:辨訛、记闻、方技、仙释、流寓、怪异、修志源流。记事止宣统三年(1911)。内补前志所缺,图曾增五乡图、山水图等,附同治《李志》未载之艺文目录于《学校志》之末。是志的优点,在于据实以载,增加不少新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