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昌乃是民国诞生的推手(4)

辛亥革命网 2013-05-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赵凤昌乃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复杂多变,从立宪到共和,从拥袁到反袁,他在辛亥革命前后江浙上层

     清廷退位之后,南北双方的关于国务总理人选的酝酿也在惜阴堂进行。当时“同盟会坚持内阁总理必须提出同盟会会员”,袁世凯方面坚决反对,在双方僵持之际,列席的赵凤昌当即献议:“我认为新总统的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个桥梁,所以这个内阁总理必须是孙文、袁世凯两位新旧总统共同信任的人物,我以为只有少川(唐绍仪)先生最为恰当,只要孙、黄两先生不反对,我想劝少川先生加入同盟会为会员,这就是双方兼顾的办法。”孙,黄即表示欢迎。稍后,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孙中山主盟,唐绍仪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民国首届内阁总理。同样,在酝酿陆军部长人选时,南北双方均将此看做实力的关键,黄兴和段祺瑞成为南北双方必争的人选。为此,赵凤昌深恐内阁不早日成立,将引起列强干涉,他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在其致汪精卫密电中有:“内阁不速成立,危险万状,其原皆在陆部一席不决。南军队所主张,北方亦有万难。……万不得已,仍当以克(黄兴)就参谋为调和计……。”在他的协调下,黄兴不再坚持,段祺瑞任陆军总长。

     赵凤昌能够一手托南北,除了政治智慧、胆略胆识之外,最重要的是人际交往,这一层层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交往,绝非酒肉朋友,不要说是肝胆相照,至少也应该是利益共同体。在湖北方面,新军是武昌起义的主体力量,黎元洪等一大批湖北军政府的领袖,都算得上是赵凤昌的学生,多少受到过其关照。而北方,袁世凯等人也与赵凤昌等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多年来与赵凤昌一起谋划君主立宪的同党张謇,曾是袁世凯的老师,尽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张謇对袁世凯有所不满,但他们在最关键时,仍然与一般人之间的关系不一样。张謇之所以能够替大清王朝撰写最后一份重要文件——清帝退位诏,这绝非凭借文章才华那么简单。至于赵凤昌与袁世凯之间,也有一层过去不太知道,或不太被重视的关系。赵凤昌的妻弟洪述祖,在袁世凯政府中也是高级幕僚,相当于秘书长级别的人物。所谓南北和谈,有洪述祖从中穿梭,信息传递甚为迅速。

  辛亥革命时期,赵凤昌与袁世凯、唐绍仪、张謇、程德全等立宪派联系密切,与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章炳麟等亦关系甚密。南北议和的秘密会议,常在他家中举行。他的儿子赵尊岳的《惜阴堂辛亥革命记》,对他的革命活动记述甚详。另据《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记述:“留有《赵凤昌藏扎》共一O九册,现在北京图书馆。其中第一O七、一Ο八、一Ο九册,另名‘辛亥要件’。”赵凤昌与袁世凯、张謇等人的来往函电很多,从中也可觅得他的一些行踪。

赵凤昌札记

  附:赵尊岳《赵凤昌惜阴堂辛亥革命记》

  寒家自光绪中叶(甲午年),迁居(上海)以来,迄未他往。辛亥前后,尤幸少有以自效。缅想当日趋庭所见闻,涉年记述,以存其真,供史家采择,独惜失落已甚多耳。寒家榜惜阴堂,因以《惜阴堂辛亥革命记》名篇。

  先公号凤昌,字竹君,江苏武进人。生咸丰六年丙辰,初任粤藩姚觐元记室,旋入署粤督曾国荃幕府,张之洞督粤调鄂,均留任。后被谗去官,移家上海,虽杜门却扫而意气不衰,感怅清政之不纲,非改弦易辙无可救治。抑且非一二长吏所能转祸为福也。戊戍维新,其友好杨锐及庚子许景澄、袁昶先后被祸,悲愤益切。

  庚子以后,朝政日失措,民心日激昂。孙文、黄兴立同盟会,倡导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犹主君主立宪,从事维新。其两无所预,而贤士大夫之过谈者,所聚益众。若南通张謇,以殿撰弃官,治农工于乡里,时来上海,辄饮于寒家。又山阴汤寿潜、香山唐绍仪、顺德梁敦彦、长沙胡元倓、凤凰袁希龄、闽县郑孝胥、乡人庄蕴宽、崇明王清穆诸君,凡过沪必就谈大计。又湖北年遣武备学生赴日习陆军,往来沪上亦必照料行旅,并饯之,勉以立身许国。如蒋作宾、何成浚、李书诚等,先后学成返国,多来起居,述彼邦治道,咸结纳之。盖进图改革,待时而动,人才则不可不预集也。

  旋上海有预备立宪公会之设,张謇、郑孝胥等主之,介其入会,其殊不信清廷之诚能立宪,然以为鼓动天下,必当有先开其风气者,譬之涉江,先以舟楫桥渡,立宪庶不失为舟辑桥渡耳,因亦参与会事,惟时新知旧雨,抵掌斗室。宣统继位,载澧摄政,大用亲贵,国人群起诟责,张謇约公等十人因满洲人庆宽上书摄政王,促行宪法,罢亲贵,一新纲纪,终不获报。乃更断言清廷之无可期望,谋国必出他途以制胜矣。辛亥春,黄花岗事起,殉国至七十二人,大吏犹缘以定保案,川人争自办铁路,川督赵尔丰临之以兵刃,则喟然曰,变发当不远耳。

  方辛亥八月十九日即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新军举义旗之夕,其正适宴客市楼,座有商人甫得汉电,约述其事,其闻之有所悟。须臾,谓有他约先引去,宾客初不之异。其径赴电报局以密电致汉口电报局长友人朱文学询其事,又立约沪商人之负重望者侵晨往谈。匹夫兴亡之责,促事功于必成。上海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