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诚评传(2)(3)
辛亥革命网 2013-02-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这张照片的来源是这样的:余诚在世时,除了自己珍藏该照片及其底片外,还赠送了一张给余祖言,余祖言一直将它和自己随身携带的诗文稿放在一起,1938年余祖言逝世,极少部分诗稿和这张照片由余佩鸿接手珍藏,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初余佩鸿又将其带到武汉。1948年,余佩鸿在照相馆将其翻拍放大了两张,一张亲手交给了张难先先生,一张放在武昌家中一小皮箱里,本文作者幼时可以随时看到它。
说这是“唯一被公开的”余诚的照片,乃是因为,自从余品安告诉笔者,余诚的两本相册以及里面的多张照片(其中包括孙中山先生、秋瑾女士、余诚以及诸多革命领袖的单人照或合影)被人在1951年拿走以后,五十多年来,笔者内心深处一直存着一线希望:这批无比珍贵的历史照片仍在人间。并且,当年拿走照片的先生(或其后人),会将它们全部捐献给政府的。
据说,美国学者罗威廉(Willam T. Rowe)教授、《红雨:一个中国县(品绶案:有中文译者在此以括号加“麻城”二字)七百年的暴力史》(Crimson Rain: Seven Centuries of Violence in a Chinese County)一书的作者曾造访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罗威廉在馆内一见到“麻城人!”、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余诚的这张照片,便提出要求,希望能得其复制件。经过研究,该馆答应了罗威廉的要求,但同时提出条件:刊用时必须说明获得该照片的出处。
由是我们可知,百多年前余诚这张产生于太平洋西海岸的照片(复制件),如今又到了遥远的太平洋东岸。
最后,关于“日知会案”后余诚的去向,有一个误会必须予以澄清。
蔡寄鸥先生在《鄂州血史》中写道:“余诚是湖北麻城人,中过副榜,是日知会的老同志;在革命党人中,颇负声望。可惜他得了肺病,又穷得一钱莫名。在贫病交加的景况下,又听着官厅传出的消息,说他是革命的主要分子,能制造七种炸弹,巡警道衙门正在派探查缉。他得此情报,逃往黄安山里头的龙潭寺住了一年。这座龙潭寺,极其富有,内中有个性空和尚,会写会画,而且工于诗词,余诚住在庙中,颇不寂寞,供应也非常的好。可是他的肺病,一天沉重一天,后来病到垂危,就回到麻城故乡,长眠地下了。”
蔡先生关于余诚“逃往黄安龙潭寺”的描述既不准确、更是一个大误会。
蔡先生将余诚的族弟、另外一位辛亥革命志士余万卿的事迹“弟冠兄戴”了。
余万卿(1885—1930),共进会会员,余祖言先生的族弟、学生和战友,也是余诚的族弟和战友。对余万卿的事迹,余祖言知之甚详。余佩鸿年轻时不仅听余祖言讲过,而且在武汉经常见到余万卿,也听到他本人亲口讲过许多。1930年初夏,余万卿先生在汉口日租界逝世,余佩鸿还随余祖言参与料理了余万卿先生的后事,对余万卿先生的事迹是清楚不误的。
而余万卿虽然没有被满清政府“列名欲捕”,但确属“被迫藏匿或逃往他处者又数十人”之中者。其族兄余习之(余祖言的胞弟)催促他赶快离开武汉,回乡躲避。他却顾虑家人不理解,会有怨言相责,也想到回去后确实会给家里带来麻烦,正在犹豫不决之时,恰好族人在汉口开的商行里有黄安商人带货返乡,于是余万卿便妆扮成同行的黄安商人(黄、麻两县比邻,口音是很相近的),与他们混在一起离开了武汉。到了黄安龙潭寺,便隐居了下来。其实余万卿在龙潭寺呆的时间并不长,也绝非蔡先生写的什么“住在庙中,颇不寂寞,供应也非常的好”。余万卿人虽然暂时栖身在庙里,心却一直在外,时时注意官府动态,得知武昌方面仍在大肆搜查革命党人,于是取道鄂北、豫南,再西行襄阳、南经宜昌去了四川万县、重庆等地活动。
余万卿墓 余品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