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最小的女同盟会员郑毓秀(3)

辛亥革命网 2013-12-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郑毓秀1891年生于广东新安,15岁加盟同盟会,毕业于巴黎大学,是著名的民国社会活动家,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她被推举为代表,与中国代表

  在巴黎求学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8.3-1918.11.11)中国大使馆也撤走了一些外交官员和他们的家属,并动员留学生们迅速回国以远离战火。郑毓秀没有走,她认为这次大战应该是世界的一个转折点,她要尽可能地在事件中心见证真相,在战争中学习和体验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郑毓秀家客厅经常是座上客常满,再加上她个性豪爽且慷慨热心,“郑公馆”不仅是留学生爱去的地方,也是王宠惠,张人杰、李石曾、胡汉民等昔日革命同志今日的政府要人到巴黎时集会所在。战争并未完全禁锢住郑毓秀好动的性格,1916年夏,郑毓秀曾赴瑞士游历,结识同校同学陈和铣(1912年-1921年留学,后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等,成为终生好友。

  战争时期法国物价高涨,郑毓秀的留法公费又积久未发,这样的生活方式,长此以往,“郑公馆”也一度陷入生计困难的状况。但是,当郑毓秀债台高筑,几乎无隔日之粮时,她也能筹得丰盛的美酒佳肴,招待嘉宾。一方面归于郑毓秀为人不吝挥金,只喜欢交游;另一方面则是她善待佣人,平日无外客时,她与佣人一律平等,同桌进餐,不分上下,众佣人因此忠心耿耿。遇到郑毓秀经济拮据时,大家都倾囊相助,董五在外打工,女佣不计工资,即使有时被主人严词责骂,拖欠工资,也少有怨言。

  郑毓秀慷慨好施,广结善缘,她的家成了“留学生之家”,留法同学不称其名,亲切地呼“老郑”,而且她经历不凡,读书甚多,善于辞令,演讲时表情生动,极富感染力,成为巴黎留学生中的一颗“明星”,被巴黎大学生选为学生代表。

  郑毓秀善交际,她的朋友中不仅有中国留学生,也有法、英、美学生,还结识了许多法国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

  她常在公众场合做演讲,在一次中国人的群众集合中,她上台用法语演说,表示中国人民坚决站在法国人民的立场,支持他们战胜德奥敌人,并强烈向中国政府呼吁,加入同盟国,共同面对相同的敌人。

  郑毓秀在大学校内外做过多次类似的演讲,被法国新闻报刊多次报道,称她为“国民外交家”。

  1916年11月27日,郑毓秀应召回国,报告欧洲战况并联络中国与同盟国的关系,促进共同战胜德国。

  “以玫瑰为枪”扬名巴黎

  无论走到哪里,郑毓秀都随身携带着那根法国的玫瑰枝。早已干枯的枝干,被她镶进画框里,悬挂在客厅的墙上,一直到她逝世。有人说,这个在上流社会浮浮沉沉的民国女子,仍然在怀念那个“以玫瑰为枪”的历史瞬间,和那些早已逝去的快意恩仇的时光。

  活跃了几年的郑毓秀忽然发觉,救国救民,仅有热情还远远不够,必须具备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再加上,1914年,获知袁世凯有暗杀郑毓秀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郑毓秀选择了出国留学的计划。她的革命生涯暂告一段落。她在巴黎取洋名苏梅,进入法国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大学攻读法学专业。学习期间,郑毓秀依旧忙于社交界,是巴黎华人女性的杰出代表。经过3年的刻苦攻读,她于191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且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求学期间,她加入了法国法律协会,是该学会的第一位中国人。郑毓秀不但聪明好学,为人热情,且性格温和,风度优雅,能言善辩,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有一次,在法国大学成立中法协会时,她登台演说,面对数千听众,用慷慨激昂的语气,宣扬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以及爱和平、重信义的传统美德,使听众耳目一新。之后,欧洲各国文人、政府都向她了解中国的真相,郑毓秀也因此闻名巴黎,在留法的学生中可算得上一个佼佼者。1918年,郑毓秀受南方军政府吴玉章主持的外交委员会的委派,在法国进行国民外交工作。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