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最小的女同盟会员郑毓秀(2)
辛亥革命网 2013-12-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参与革命党人组织的暗杀清廷要员的活动
郑毓秀自幼性格叛逆,不愿裹足,15岁就加入了同盟会,成为这个反政府组织的一员猛将。清末民初的多次暗杀清廷要员的活动。多次暗杀事件,都与她密切相关——1910年,汪精卫刺杀载沣,所用炸药就是郑毓秀从天津偷偷运到北京的;1912年暗杀袁世凯,虽然未遂,却将袁世凯吓得半死;不久,她又组织了敢死队员,炸死清朝重臣良弼。
孙中山联合海外各派革命党组成同盟会,主张用暴力方式推翻清王朝,从1905年到1908年冬,同盟会已经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大批革命青年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保皇党乘机批评革命党的暴力革命,尤其是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是远距离革命家而已。”同时,革命党内也出现了一股“倒孙狂潮”。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会,汪精卫主动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使党内外的怀疑人士重树对革命的信心。汪精卫计划他和黄复生先期抵达北京作好准备,然后由喻培伦、陈璧君等人再携带炸弹到北京。1909年10月,汪精卫、黄复生两人先乘英国船到天津。同盟会的郑毓秀专程迎接他们。此时廖仲恺特别写信给郑毓秀,要求她全力帮助汪精卫等人的暗杀活动。双方见面后,汪精卫说:“听说最近北京的火车站盘查得很严,我们这些男人携带炸弹容易引起怀疑,想请你帮我们把炸弹带人北京。不过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炸弹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爆炸。”郑毓秀当即答应:“如果不会爆炸,还叫什么炸弹,这事就交给我了。”郑毓秀凭借她的机智勇敢和社交界的名气,以及一位西欧外交官和几位外国朋友的掩护和帮助,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一两个月,郑毓秀多次为革命党人秘密运送军火,传递情报。作为颇富传奇色彩的女性,郑毓秀曾两次参与了革命党人暗杀清廷要员的活动。
行刺袁世凯。辛亥革命爆发,清廷非常恐惧,为挽救灭亡的命运,于是就找到了袁世凯,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以镇压革命党人,这样就有了革命党人决定行刺袁世凯的活动。刺杀小组一行12人,郑毓秀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刺杀行动的计划,将刺杀人员分成4组,每组3人,在预定地点从四个角落同时向袁世凯投弹。1912年月1月15日,各组已奔赴战斗岗位。郑毓秀突然接到同盟会驻北京支部的紧急命令,放弃刺杀袁世凯的行动。因为最新的情报揭示,南北和议真正的阻力是来自良弼,而不是袁世凯。郑毓秀连夜行动,根据平时的线索,通知了8位战友。直至第二天,未接到通知的战友向袁世凯投弹爆炸。时郑毓秀也在现场,郑毓秀机警地用手枪向天开了两枪,接着又开数枪击毙了一匹马。因郑毓秀素未受过严格的军事射击训练,开枪时,右拇指一块肌肉被夹在板机上,痛彻心肺,鲜血直流。这一疼使郑毓秀清醒过来,觉得应立即离开这个危险之地。她急忙将枪一抛,把带血的手藏在大衣袋里,并故意靠近警察,大声斥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无法无天的革命党,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干出这类暗杀之事!”那些警察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女流竟是这次暗杀行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一炸,仅炸死袁世凯的卫队长及卫兵数名,坐骑一匹,而袁世凯捡回了一条老命。3名革命党人当场被捕,真正的投弹者严济芬却得以幸免。事后,郑毓秀回忆她当时听到炸弹爆炸声时的心情,“到底是表示庆祝呢?还是凑热闹而打着好玩呢?”可见,郑毓秀临危不惧,具有革命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风范。
行刺良弼,是在刺袁世凯行动后不过10天进行的。良弼是满人,他掌握着一定实力的军队,且又是宗社党的核心人物。他坚决反对清廷退位,是顽固守旧的人,是革命党人的死对头。郑毓秀等到接到任务后,汲取了刺袁行动的教训,于是改变行刺方法,决定以少出奇制胜,即派一人先接近良弼,然后近距离炸死他,但这只能是自杀性的行刺。革命党人彭家珍自告奋勇接受了这个使命。行刺的前一天,郑毓秀姐妹与彭家珍话别,场面感人至深。彭家珍大有荆轲之志,“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视死如归气概。尤其是郑毓秀的大姐,当时正与家珍在热恋中,生离死别让郑的大姐当场晕倒。郑毓秀也泣不成声。1912年1月25日,彭家珍乔装成清兵,作为沈阳军事当局派来的传达员,有重要军情面告良弼。当外出的良弼回寓所时,在那里等候多时的彭家珍便迎上去,良弼也是久经沙场,老谋深算,见来人不太对劲,便存有戒心,急欲躲避。彭家珍紧追几步,将炸弹拉响在良弼门口的石狮上,轰隆一声,革命党人彭家珍倒下去了,当场牺牲,而良弼也被炸,重伤倒地,两天后也死去了。良弼家门口的爆炸声传来,得悉彭家珍牺牲,行刺指挥部同仁和郑毓秀姐妹悲痛欲绝。革命,使她们失去了亲密的战友;为了救国,21岁的郑毓秀出生入死,视死如归,口碑传世。
巴黎留学苦读法律,成为出色的民间外交家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几千年来的帝王统治结束了。面对现实,郑毓秀从最初的喜悦转而困惑、茫然:革命的结果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换了一个总统,平民们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社会并没有太大改变。她开始读书,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李石曾鼓励郑毓秀出国留学,增长见识,将来为建国大业所用。
1913年底,郑毓秀回祖籍宝安屋下村祭祖后,乘船经新加坡,与吴稚晖等人前往法国。她于1914年初来到巴黎,入读巴黎一所女子中学学习法文。郑毓秀天资聪颖,又埋头苦读,法文进步很快。
郑毓秀来到法国的第三年,就成为留学生中的一颗“明星”。这不仅仅是她慷慨好施,广结善缘,更由于她经历不凡,读书甚多,而且善于辞令,能在大庭广众中做长时间演讲,表情生动,极富感染力。
1914年4月,郑毓秀入住巴黎市区的克瑞桑Ste街(Erneste Cresson)6号。房屋宽敞,几乎等于一大杂院,同住的除了从中国带来的管家董五与厨子韩、李两女佣,还有亲朋好友等,如同“留学生之家”。
郑毓秀家境富足,因成绩优异于1915年又获得广东省官费留学资助,与那些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不同,郑毓秀在巴黎的留学生活过得十分优裕。同年她考进巴黎的Sorbonne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攻读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