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致命的蜀通轮(4)
辛亥革命网 2013-12-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天开 查看:
电文中的季帅指赵尔丰号季和,午帅指端方号午桥。
盛宣怀同时又向湖广总督瑞澂去电求情,在他看来只须赶运一千人的拥有热兵器的湖北新军入川,就足以弹压四川保路同志会的乌合之众了。《盛宣怀致瑞澂成都绝援恐生奇变请赶运鄂军千人足可镇慑电宣统三年七月二二日(1911,9,14)》,电文语气几乎恳求:
资州电局二十一来电,成都十六闭城,……等语。若无外援,恐生奇变。鄂军总须设法用轮船分送。客军枪队,只须千人,便可藉资镇摄。此外有无良法,乞裁示。请转午帅。
湖广总督瑞澂,典型的八旗纨绔,故附风雅,做票友,斗蟋蟀、抽大烟,养宠物,无不喜好。此时他是隔岸观火,还有点幸灾乐祸,与盛宣怀在电报中玩起了文字游戏。《瑞澂覆盛宣怀川事除催援军星夜进发外别无他策电宣统三年七月二二日(1911,9,14)》电文又称:
鄂军入川,由宜而上,有轮亦祗能抵万县,昨已电达。迨舍舟登陆而后,蜀道崎岖,有祗容一人侧身而过者,无论如何,总属缓不济急。
从以上电文可以看出,端方所率鄂军水路入川,有无可行轮船,已成为军事上的最大瓶颈。而且在川的赵尔丰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也利用此事向朝廷中枢建议另选几乎不可入川的岑春煊来查办路事,致使盛宣怀从中调停解释,遂有《盛宜怀致端方清帝已派岑春煊入川办理剿抚与其查办路事各不相碍电宣统三年七月二三日(1911,9,15)》[1]350,电文还询问:
蜀通何日修好,请饬查电示。
对于此重大的决定各方生死攸关的历史细节,作为“信史”的《大波》通过蜀中士绅的议论,专门点明了解蜀通轮与军事作用:
“其实蜀通就不搁浅,端午桥还是会迟迟其行的。因为蜀通体积很小,我问过,充其量,一次只能装载二百多人。端午桥带的湖北新军一标之众,加上军需、军械、军粮,蜀通也委实载不完,仍然要用民船载运。川江的上水船,你们大概都知道,从宜昌到重庆,不走二十天,也要走半个月,而且凶滩恶水,危险万分……”
《大波》又强调因为湖北轮船马力不大,都不能驶上三峡,蜀通轮为长江上水的唯一的能运兵轮船,可是偏又在忠州(县)地界搁了浅,不能及时出险。让酷爱文物收藏的端方被迫仅率十几个随员,和几十挑古玩字画,带领少数卫队起旱先行,由水路改为陆路,其余人员、行李、军队、军需,全用木船,凭几千名纤夫拉上去。致使端方所率鄂军精锐延误至1911年10月5日抵达万县;10月13日到达重庆;11月下旬行驻资州;此时已距离1911年9月15日从武汉起程日已有两个多月之久,遂使四川保路运动大势成为燎原。
蜀通轮余波
这是历史的诡吊。尽管四川保路运动局面复杂,各方面利益纠缠与阻碍,而蜀通轮搁浅这一偶然戏剧性的事件,改变了辛亥历史进程。
正是蜀通轮的“意外”搁浅,让清朝廷最终宣布革去大清邮传部尚书、晚清新政力行者盛宣怀所有职务,“永不叙用”。他惶惶然登上德国货轮,逃往日本神户。《清史稿》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宣怀侵权违法,罔上欺君,涂附政策,酿成祸乱,实为误国首恶”;
也是蜀通轮的“意外”搁浅,让晚清“旗下三才子”、开明大臣、渐进改革者端方,并连累了他那曾留学日本研究铁路的胞弟端锦,最后兄弟二人被反正的湖北新军砍下脑壳后,浸泡在煤油中沿途示众。而这一切都是从端方接到《清帝派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喻宣统三年四月二0日(1911,5,18)》后开始的死亡之旅;
还是蜀通轮的“意外”搁浅,也让晚清最强悍的驻藏大臣兼任川滇边务大臣、四川总督、辛亥秋保路死事屠夫赵尔丰在成都被砍了脑壳。
而今天当人们重新走进辛亥那个历史现场,重新审视那个历史拐点,就会发现蜀通轮的搁浅真的还有些大出“意外”:第一,1911年9月的长江并没有进入每年11月的枯水期;第二,蜀通轮船体的设计是专门针对川江航行的;第三,作为蜀通轮的船长蒲兰田(S.C.pLant)是相当具有引水经验的等等。
总之,历史遮蔽了历史,让蜀通轮搁浅的那场辛亥秋迷雾似乎至今也没有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