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致命的蜀通轮(2)

辛亥革命网 2013-12-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天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的多事之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短时段上,川江行轮公司蜀通号轮船忠州(县)搁浅,虽属于偶然发生小事件,却极具戏剧性与爆炸性,正

  轮船本身只容得下为它工作的人员,即是从那个英国籍船主起,一直到洗船板的宁波籍水手。一百多位旅客,则全部挤在用钢绳绞绑在轮船左舷的另一艘比轮船还大、还长、还高,木头构造、铁皮包裹的两层仓船中间。

  虽说蜀通轮航行三峡川江,距离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第一艘轮船,几乎晚了一个世纪,但是西方先进的轮船,绑附着中国古老的木船,终究穿越了中国历史三峡。李劼人深刻的文学描述成为了辛亥时期中西方文化大碰撞与大调适的文化隐喻。

  滩滩鬼见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仅指秦岭剑门关陆路的险峻,也指川江三峡的水路险恶。古谣道: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三峡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

  蜀通轮首航成功并定期往返三峡川江,实属不易。

  1898至1900年,这三年里每年有一艘轮船起道宜昌,入川试航,但结果大不一样。

  1898年,英国人立德驾驶7吨平底小火轮利川号(S.L.Leechuan)轮船,从宜昌入三峡,上重庆,一路不顺。过新滩雇了百余人挽纤而上;过滚子角、泄滩均用人力拖行;过云阳兴隆滩,竟雇佣了300多名纤夫,将船拉上去。立德驾驶利川号由宜昌到重庆共用了21天。然而,立德驾驶 “利川号”返航时,首创了32小时从重庆顺水航行到宜昌的纪录。

  1899年,英国人蒲兰田驾驶肇通号试航峡江,上水仅用9天,下水仅用5天,一路基本上没有雇用人力拉纤。

  1900年,德国瑞生号(S.S.Suihsiang,明轮船)轮满载旅客,由宜昌起碇西上,驶向重庆。然而,船过崆岭时,领江与舵工操作失误,触礁沉没,上百的旅客在狂浪中难以逃生,江上顿时出现“尸身漫江,不寒而栗”的惨状。瑞生号的沉没,使中外人士对三峡川江航行轮船产生莫大的忧虑,人们一谈起崆岭惨状,无不哀叹:“太可怕了!”

  “利川”号航行的成功,在英国人的眼中,是“以文明的方式进入川江之始”,可以提到“名垂史册”的高度。而“瑞生”号的沉没,在德国人的眼中,则是“一个挺有希望的事业的可悲结局”,是“一场明白无误”然而又是“极其伟大”的悲剧。

  从此,三峡川江停航轮船长达八年之久。

  船长蒲兰田

  李劼人《大波》里提到的英国籍船主,叫蒲兰田(S.C.pLant)。在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调适的大时代,有许多形形色色外国人在中国四处闯荡,或无声无息,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而谙熟航海技术的蒲兰田,由于敬业与利他,最终成为了长江航业史上“白求恩”式的传奇人物。

  1899年6月12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一艘名叫“肇通”号的商业运输汽轮(S.S.Pioneer,载重能力150吨的明轮船),由宜昌起碇西上,迎着洪汛,劈开惊涛,绕暗礁,过险滩,入三峡,走川江,千里历险,历经九日,抵达重庆。这是三峡川江有史以来第一艘商运汽轮首航成功,驾驶这艘商轮的船长、领江(引水)就是英国人蒲兰田。

  时年33岁的蒲兰田,出生于英国福兰林岗镇一个航海世家,从小就跟随祖父、父亲在英吉利海峡的波峰浪谷里摔打,在大西洋的狂风海啸里冲撞,练就了英勇、机智、果敢、镇定的品格。此次出现在肇通号驾驶台前的他,颀长的身材久经风浪锻的肌体,一双深邃而锐利的眼光,一手娴熟的驾驶技艺,颇有明星风范。蒲兰田在从来未曾涉足的礁滩密布、险象环生的三峡川江,创造驾驶商运汽轮首航成功的记录,结束自古来峡江蜀道仅靠木船加人力从事商业运输的历史。

  1909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川江轮船公司董事们在物色聘请船长、大领江人选时,对比八年前初航三峡的三艘轮船驾驶情况,认为蜀通轮船长最佳的人选就为蒲兰田。

  翌年二月起,蜀通轮正式定航于宜渝之间,每月往返二次。这是三峡川江有史以来定期航行班轮之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