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一个县城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20-06-15 09:03 来源:先锋国家历史 作者:何书彬 查看: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军在武昌城内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独立”浪潮席卷全国。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处的福建上杭县,各种思想交汇碰撞,革命党、官僚、士绅、会党乃至地痞流氓都在第一时间忙起来了,人人都要做点什么,为了革命,为了趁机渔利,或者至少为了保住自己。
■上杭“光复”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军在武昌城内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各地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汀江自北向南流过闽西,在广东省大埔县境内与发源于粤东的梅江汇合后称韩江,向南经潮州注入南海,流域内居民多是客家人。上杭就在汀江岸边,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处。
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时,福建省上杭县蛟洋乡人傅柏翠刚满15周岁,已从县城琴冈高等小学堂毕业。少年意气的他参加了这场革命,并在日后留下了《辛亥革命上杭光复亲历记》一文,对自身经历的革命片段进行了追忆。
武昌起义打响一个月后,1911年11月9日,福建革命党人光复福州,随后成立中华民国福建都督府,推荐原是清政府福建提督的孙道仁任都督,宣告福建独立。
11月15、16日,已有当地革命党人在上杭城内设立了民军报名处,鼓动起义,积极准备光复上杭。傅柏翠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同盟会。“我和几位要好的同学便在一位从峰市前来串联的同盟会员介绍下,一起申请加入同盟会,每人交了一元大洋的会费,诵读了一遍同盟会的纲领,就成为同盟会会员了。”
大局变动,未来不知,人人都存在一个站队的问题,兹事体大,站不好不但保不住已有的东西,甚至还可能有身家性命之虞。上杭城的一群地方士绅和立宪党人也都在第一时间聚首商讨对策。他们就在11月19日福建光复消息传到上杭的当天晚上10时,上杭宣布“光复”。县衙外竖起了“恭祝中华民国独立”八字大旗,沿街的店铺也都挂上了书有“新汉万年”四字的白旗,并放鞭炮以示庆祝。
上杭宣布光复后,又过一段时间,福建都督府的文告到县,上杭旧知县龚时富“仍旧供职”。
时人廖荻甫写到当时人民对“光复”的不同反映:“老成人以为满清的江山就会一旦之间被哪些革命党推翻掉吗?光复,光复,决没有这样容易的事情。那些干革命的人,将来一定会遭受丧身破家的大祸;有的人认为干这些把戏的,大多是有神经病的知识分子和流氓婪子。从今后,家无主,国无王,世界恐怕不堪设想了。惟有青年知识分子则感到恶劣的专制政权推翻了,我们汉族翻了身,抬了头了,莫不痛快雀跃。”
■樊彪来了
革命党既然被“老成人”认定为“有神经病的知识分子”,接着,“流氓婪子”也真的来了。光复后不久,旧营游勇头目樊彪便乘虚冒充“革命军”,纠集武装进城敲诈勒索。
樊彪是湖南人,本是满清绿营兵,却开了小差,辛亥革命前他一直在潮汕一带娼家搞生活。革命旗号既然旧官僚打得,樊彪打起这个旗号来也很顺手。11月21日,樊彪带着十多个人一进上杭城,自称是“新汉民军统领兼理粮饷”。进城当晚樊彪就到县衙和厘金局要粮饷。旧知县龚时富搞不过他,“以‘龙边(光洋)’二百元与之”。
所幸樊彪还有更多事要干。在上杭城里过了一夜,他就带着人马一路开往汀州府去了。那里的清军巡防营是他的同乡,他要去做光复后的汀州都督。
■真假民军
樊彪来到上杭城时,上杭的革命党人首领李宗尧正在广东大埔,在那里他组织了民军,并任民军司令。樊彪到来时,上杭城内的革命党人力量既不足以赶跑樊彪,也不足以安定地方,就驰书大埔民军,请其速派队伍来上杭协助。11月24日,樊彪离开上杭后两天,李宗尧派革命党童国珍率40人的民军抵上杭。进城后,童国珍即与城中军民官绅在团防局开会,会上推举童国珍为军政长。童国珍部民军到上杭后才一天,“又有一支自称民军的队伍由杨伯震、温开元率领进城”,当天晚上,上杭城内的政权班子也重新推举,杨伯震取代童国珍成为军政长。
知县龚时富的辫子这次差点被剪,并且他遇上“清算财赋”的麻烦。当上军政长后,杨伯震去了县衙,向龚索取饷银二千元,龚拿了五百元出来。要到钱后,杨伯震、温开元就去抽大烟了。接下来的事情让傅柏翠大吃一惊,“我和新加入同盟会的几位同学闻悉队伍要开赴前方去光复汀州府治长汀县,就马上报名参加,并兴致勃勃地备好服装,打算当晚离开学校到部队集合宿营,以便第二天清早随同出发。不巧天下大雨,出不得门。但第二天天亮却听说大埔民军部队首领李宗尧亲率部队赶来上杭,进驻阳明祠,当晚与童国珍等人率带武装突入县衙,击杀温、杨等为首分子,并砍下他们的脑袋示众。当我看到阳明祠的门口果然摆着六个人头时,不禁大吃一惊,侥幸自己昨晚没有前去和他们混在一块。”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范启龙后来在《辛亥革命在汀江流域》一文中写到,民军之所以除掉杨伯震、温开元,乃是因为他们是“三点会为首分子”,“冒充民军进行勒索捣乱”。
■大戏暂落帷幕
温开元、杨伯震的势力被消灭后,童国珍的武装留驻上杭,李宗尧则带部队向长汀进发。这时,樊彪也到长汀了。一到长汀,樊彪就去找巡防营的湖南同乡们,同时散布“民军来汀是要缴巡防营的武装”等传言。冲突发生了,樊彪与巡防营包围了民军驻地永定公所。双方激战四昼夜,樊彪未能攻破民军。
樊彪到监狱找到两名“狠角”。此二人是死囚,樊彪告诉他们,带煤油爬上永定公所放火烧屋,事成可将二人无罪释放。二死囚冒死放火,永定公所成一片火海,民军战败。
此时在上杭,地方官绅与民军的矛盾也在加深。民军屡屡催促龚时富清算财税,销毁满印,龚迟迟不办。而且,民军在长汀大败给樊彪后,“杭人益轻视民军”。因情势急剧转变,上杭民军请求大埔民军增援。12月18日,大埔民军十余人到达上杭。地方力量恐民军后续部队继续前来,决定先发制人,民军大败。
听到上杭变故后,樊彪又想来捞一票,带人乘了4艘船顺汀江而下,但被上杭民团击退,逃跑中的樊彪又被武平民团拿获。樊彪终被押到长汀,在西门外被杀。
上杭民军被陷时,南社成员、倡办民立师范的上杭本地举人丘复正在上海,他便设法就此事向孙中山请示,孙中山电令闽督孙道仁处理。
1912年1月18日,受孙道仁委派的管带王挺率所部400人抵达上杭。入城后,王挺主张和解,召集士绅商议解决纠纷。2月25日,上杭城乡各界为死难民军烈士召开追悼大会,并指定在县城东门外建烈士祠。又过了不到一个月,《上杭县志》载:“3月20日,知县龚时富弃官出逃。”一出热闹大戏至此终于暂落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