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最后岁月:弥留之际低呼救中国(3)

辛亥革命网 2010-11-25 00:00 来源: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 作者: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车上的贵宾是孙中山,他是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赴京的。他的病情正在恶化之中。当时并未查明他患的是癌症。而在半年之前,美国《纽约时

            1月24日,有人推荐著名中医葛廉夫给孙中山治病。《孙中山全集》第11册,收录了孙中山与葛廉夫的谈话。孙中山问葛廉夫:“我的病还有救吗?” 葛廉夫回答:“要戒之在怒,不要过于劳累。”孙中山问:“如果这些我都做不到,该怎么办?”葛廉夫回答:“节之可也,再用药食,以为滋助。”孙中山说:“以君之高论,如饮上池,可能为我拟一中药方乎?”葛廉夫曰:“可,”随即拟出药方一付。葛开的药方有去姜、桂枝,改用安南(即越南)肉桂、麻仁、改用炒枣仁、加生龟板、生石决明、龙齿、犀角片、羚羊片、鲜知母、黄柏等等。孙中山问他:“你这个方子那么多药,哪种药为主啊?”葛答:“知柏枣仁是滋水养肝的,用肉桂是引火归元,犀角羚羊石斛,清肃心肺,熄灭你的内火,让精灵之气得应时令,占主导。服了这付药,你的烦恼心悸不眠等症状,都可以消除了。孙中山说:“我平生的习惯,是不吃中药的。可以把你的药方拿给西医,让他们学习你的方法,将你的药方改为西药吗?”葛廉夫回答:“我不知道西医西药是不是能代替中药?”说完即告辞而去。葛廉夫到底是什么人?他对孙中山病情的诊断,与西医有什么不同呢?

            葛廉夫自己写过一篇《孙中山先生病状及治法记》的文章,《孙中山全集》记载孙与葛廉夫的谈话,主要依据这篇文章。葛廉夫也诊断孙中山得的是肝病,但从诊病的过程看,孙中山对他似乎并不信任。至于他后来是否继续给孙中山看病,缺乏更详细的材料。不过有更多的材料显示,胡适倒是推荐过一位很有名的中医,叫陆仲安的,为孙中山治过病,但那是在孙中山从协和医院搬出来以后的事了。从孙中山对待葛廉夫的态度看,他显然是不愿意看中医的。孙中山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医院——广州博济医院,即后来的香港西医书院第一届成绩最好的学生。毕业以后,在澳门开诊所,悬壶济世。那时的澳门,与内地一样,仍是传统中医的天下。因此,孙中山就成了中国籍西医师,在澳门开业的第一人。

            我们在澳门市政厅档案馆保存的《镜海丛报》上,还可以看到当年澳门的知名士绅,为孙中山行医联名做的广告。孙中山受过良好的医学训练,行医时也有很好的口碑,因此他更倾向于西医是可以理解的。孙中山的病从一开始,便与中医还是西医的争论连在了一起。1月26日,孙中山病情急剧恶化,已到非住院不可的地步。他究竟是去了医院,还是请中医来为他治病呢?

            1月26日下午6点,为孙中山进行外科手术。主刀者为协和医院外科主任邰乐尔,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德国医生克礼也参加手术。打开腹腔后,眼前情景令医生们大吃一惊:肝脏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黄白色结节,孙中山病理报告协和医院保存至今,照片虽经过复印,仍可清晰辨认出肝脏之上的浅颜色结节。医生们发现孙中山整个腹腔的脏器粘连扭结,符合晚期癌症多处转移的诊断。主刀医生在肝脏表面切下几块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活检号为S—6825。病理是由后来担任协和医院第3任病理科主任的胡正祥完成的。当晚在由德、美、俄3国医生对切片进行检查后,断定是肝癌晚期。以当时的医疗条件,的确无药可治。所以在将肝部的脓吸出以后,又只好缝合起来。

            手术后,孙中山住进了协和医院第301病室。手术过后的最初几天,孙中山反应良好,1月27日的午后,甚至提出还想吃点儿东西。29日医生的报告也显示孙中山体温正常,脉搏和缓。证明手术后效果良好。但很快,在短暂的稳定之后,孙中山的病情再度急转直下。2月3日,德国医生克礼、美国医生邰乐尔以及刘瑞恒代理院长,将实情告诉孙中山,“孙先生听之甚为安静,而精神倍增勇敢。”医生们此时还发现,孙中山的肝病,其实已经潜伏很长时间了。孙中山的肝病早在10年前就已经有症状了,1916年左右,他就时常感到胃部不舒服,可惜当时一直是当作胃病来治。有人推断,最初可能是一种寄生虫寄生于孙中山的肠胃,引起病变。由于没有及时医治,病变逐渐扩于肺部肝部,成为肝癌。孙中山长期生活在热带蚊虫孳生的地区,加上饮食、环境等原因,加剧了此病的发展。孙中山确实得过很严重的胃病,百般医治无效。后来陈其美向他推荐日本东京名医高野太吉,陈其美患有严重的胃肠病,腹泻带血4年,中外名医束手。接受高野太吉医治后,痼疾全消。孙中山在去看过一次后,却对这个东京名医的方法,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发现,这个医生对胃肠病人的治疗观念,与西医完全相反。这个日本名医所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方法呢?一般得胃病的人,应该多吃软的食物,像粥啊、牛奶等等,尽量少吃或不吃硬的食物。而这个高野先生却强调要尽量多吃坚硬的食物,这就与西医和传统观念完全相反。孙中山自己就是吃粥、奶、肉汁儿等调养为主的,所以他产生怀疑。但是因为用传统办法治不好,所以他还是按照高野要求,尽量不吃肉类油质及粥等软的食物,而多吃蔬菜等能排流动物的硬质的食物,结果他的胃病很快就好了。

            孙中山胃病康复以后,有一段时间偶尔又吃肉、粥和牛奶等食物,病又复发。从那以后,孙中山一直坚持高野太吉的饮食疗法,保持身体的健康,直到这次因肝病卧床。据孙中山在《孙文学说》里自己回忆,从胃病治愈保持健康至今,已经有10年了。到底孙中山这次的肝病,是不是10年前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呢?孙中山的胃病按他的说法,应该是完全治好了。但他在《孙文学说》这部书里又谈到,近两年胃病又有发作的迹象,说明还是没有从根上彻底消除。至于他的胃病是否最终引发了肝部的病变,或是像有人推测的是一种寄生虫,就不好说了。不过孙中山因为高野的疗法,坚持戒除肉类、牛奶、鸡蛋、汤水、茶、酒以及辛辣的食品,坚持吃蔬菜,比较硬的饭,吃鱼、水果等。可以说,比较早的实践了健康食品的疗法。1925年2月6日,孙中山住进协和医院已超过10天。院方在取得孙中山的同意后,启用镭锭,进行放射治疗,以阻止癌细胞蔓延,这是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所能采取的最后办法了。

            当孙中山身患不治之症的消息传开后,他的许多最亲密的同事前往北京陪伴。1月26日,当孙中山住进协和医院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只汪精卫一人。很快,国民党便将在广州的中央政治委员会迁来北京,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7人委员会名单: 汪精卫、于右任、吴稚晖、李石曾、邵元冲、陈友仁和李大钊。前面6个是国民党的元老,李大钊是共产党人。此时在孙中山身边又增加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前苏联派驻广州国民政府的代表鲍罗庭。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