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与报刊(3)

辛亥革命网 2010-11-25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作为一个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十分重视革命舆论和办报活动。他不是一个职业报人,但是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领导者。孙



    《民报》创办后,切实担负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舆论宣传。为了彻底粉碎君主立宪派《新民丛报》的改良主义论调,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民报》第三期以号外的形式,公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列举了双方在12个重大理论根本问题上的分歧,展开了长达三年之久的理论大论战。这一旷日持久、规模宏大的论战,主要围绕民族革命问题、民主革命问题、社会民生和土地国有问题、革命是否会引起内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问题展开,实质上是一场要不要实行三民主义、能不能实行三民主义的理论之争。经过这场论战,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对改良主义思想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一时出现了“以不谈革命为耻”的潮流,为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提供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孙中山曾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从1905年11月26日《民报》出第1号,至辛亥革命前共出26期。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报刊,其经营有如下特点:

    1.靠捐款和同盟会拨给经费出版。在《民报》大多数期版次中,均予刊出《本报简章》, 其中第五条称:“有慨捐本社经费10元以上者,奉酬本杂志一年,20元者两年,30元者三年,50元以上者永远奉酬,俱推为本社名誉赞成员。”在《民报》的广告中,则刊登过征信公告捐助《民报》经费的“名誉赞成员与读者名单及款数”,先后13条,说明该杂志不断得到过社会上的公开捐助。另据1906年12月2日上午8时至下午2时《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会况记载,此次会议在东京神田区锦辉馆举行,会场容纳5000人左右。庆祝会由黄兴主持,首请章炳麟朗诵祝辞,之后由孙中山等人演说。在演说中出现了与会者自动发起为《民报》捐助经费的场面:发起者为周君、罗君。周君云:“吾辈欲尽革命的责任,须立于自动的地位,积极的地位。即如《民报》,既与吾辈宗旨相同,则宜引为己责。吾辈有理想者,当担任其文字,有财力者,当担任其经费。”罗君则首先捐出日币10元以支持这一提议,顿时会场响应者181人,共得日币770元。这一数目,按当时《民报》每册售价日币两角,所捐可印3850册《民报》。另据记载,1909年同盟会在香港设立南方支部,筹备次年2月在广州举行的“新军之役”,经费无着。革命志士林绍轩(字直勉)适与其叔析产,得两万港元,除捐作军费外,这年冬天林随汪精卫赴日秘密印制了辍刊已久的《民报》第25、26两号。此外据邹鲁《中国国民党党史稿》记载1907年至1908年章太炎等人与孙中山的争执中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民报》的经费来源:“……是时章炳麟、陶成章同布一印刷品,攻击总理及胡汉民,大意谓总理到东京,则云南洋资本家尽吾同志,至南洋则云日本留学生尽入吾党,岂南洋资本家如此众多,民报支细,分文不助?!”章孙之间的龈龉姑置勿论,《民报》的部分经费来自华侨资本家的捐助,则是可以肯定的。

    2.《民报》的印刷发行情况。《民报》从第1号到第24号,大多由设在东京神田区中猿乐町四番地的秀光社承印。秀光社为日本企业,属帝国出版协会,设备比较先进,能承印铅印、石印、照相铜印等项业务,曾在《民报》上刊登过招徕生意的广告。秀光社负责人和同盟会以及宫崎寅藏有着密切的联系,协助《民报》出版是自然的事情。目前就所得资料分析,单从《民报》发行收入看,也可维持其生存发展。据统计,《民报》第1号初版印刷5000余份,到第4号初版出版时,已达1万份。到1907年12月25日第18号出版之际,则为1.2万份。如不计其各期再版数,平均每期发行应不少于1万份。其报价从第1号至24号,零售价为日币2角,订阅半年1.l元,全年2元。第25、26号续刊,因实际上并非有计划的长期复刊,半年与全年订阅的已经不提,零售价还是每册2角。从前面这两种数字,对《民报》前24期按零售、订阅半年与全年者各占1/3估算,每期1万册全部售出,则每期发行收入应为日币1800元之多,第25、26两期全按零售计,则有日币2000元。再按每本《民报》成本日币6分计算,1万册需600元左右。这样计算下来,本应发行自给,但由于赠阅之多,不计成本,恐怕实际上支出大于收入。

    《民报》创刊之初,发行工作靠同盟会员的革命热情去义务完成。据曹亚伯《革命真史》叙述:“出版之日无法发行,子与肖钟英……数人将印就之《民报》第1期,或包卷,或封皮,或贴邮票,命女佣用小车推至邮局,不数小时而3000份《民报》皆发出,送之中国内地矣。余则2000余份,散布于日本中国留学生中。予每提一大包往各学校发卖。”第2号《民报》印出后,宋教仁作为《民报》庶务干事集中两天时间发行报纸,并致信于美国大同日报馆、香港开智社、中国日报馆、越南西贡和昌楼、湖北震亚社、湖南集益社等处。要求他们协助发行。后来由于清政府严厉禁止入境,不许人们订阅,邮局也不准递送,《民报》便采取秘密渗透方式传入国内。这种方式大体是:由报社成批寄运给同盟会各地分支机构、外围组织与个人,以此为据点,逐步扩散。如昆明的兴汉会,即是据点之一。当时还由同盟会在国内各地设立的一批阅书报社(室),购置各种革命书刊和《民报》,秘密分送军、学、商、绅各界。如武昌的日知会便是这样的机构。此外,还由外国人办的书店担任秘密代派所发行《民报》,如上海的新智社等。据统计,《民报》到第24期,已在海内外建立发行网达12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海外有23个城市,销量最大的是东京,在东京的代派所20家,都是留学生会馆。其次销量较大的是南洋地区。

    3.《民报》对广告的利用。《民报》创办初期,不重视广告业务。第2、4、5三期连一个广告也没有。从第1期到26期,共有广告279则,篇幅占218页半。其中全页刊登广告的占总数54.8%,半页广告的占总数28.6%,其余的是1/4或1/3页幅的广告。《民报》刊登广告最多时是第9期至12期之间,其中第10期23则广告占19页半,第11期20则广告占20页,到第14期,广告锐减。这一时期正是孙中山离日,《民报》在章太炎的支持下与同盟会本部发生争执的时期;后来矛盾缓和,《民报》广告有所回升,但也停留在每期13则广告,占8页的水平线上。据分析,《民报》广告内容多为代理、推广革命书刊和本报启事告白多 这种不收费的广告共占广告总数59%,而一般商业广告只占总数近18%。这说明《民报》注重了与革命报刊的配合,社会关系多为文化界人士。经折算,按《民报》上刊登的广告价格,该报所有收费广告应得日币1300余元,按出版每份《民报》日金6分计,可支付每期1万册《民报》的两期印刷费用。这笔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

    以上只介绍了孙中山创办的三种报刊。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坚持革命舆论与武装起义并重,组织起义10余次,创办报刊10余种。他在海外活动,每每旅居于报社,作为依托。据不完全统计,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创办、改组或支持的海外报刊,主要还有:1901年在日本办起了《国民日报》;1903年在檀香山出版了《檀山新报》;1907年在加拿大开办了《大汉公报》、在暹罗(今泰国)办起了《华暹新报》。在新加坡刊行了《中兴日报》;1908年在缅甸刊印了《光华日报》;1910年在美国兴办了《大同日报》、《少年中国晨报》,在加拿大出版了《新民国报》,在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创办了《光华日报》;1911年在菲律宾印刷了《公理报》等。这些报刊组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宣传网,有力地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