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战得正果:孙中山的早期革命史(2)

辛亥革命网 2010-11-25 00:00 来源:博拉网 作者:博拉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要说起孙中山先生,固然是名满天下、人所皆知,但需稍做提醒的是,孙先生终其一生,从未自称过“孙中山”,他的一切公私文件签名,都一

  
             李鸿章没有想到的是,他在不经意间便把这两个热血青年逼上了清廷的对立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要是李鸿章九泉下有知,想必会后悔不迭呢)。1894年秋,孙中山回到檀香山并于当年11月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成立后,会员一度达到一百三十多人,甚至连孙中山的长兄孙眉也加入了。 

 
             兴中会并不是清末历史上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因为在兴中会之前,香港的杨衢云和他的一帮同志搞了一个名叫辅仁学社的组织,其宗旨几乎和孙中山的兴中会一模一样,无外乎“推翻清廷,建立合众国”之类。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后经友人引见,兴中会和辅仁学社合并为一个组织,名字还是叫兴中会(辅仁学社未免太文绉绉了)。 


             1895年10月26日,在杨衢云、孙中山等人的组织下,兴中会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当时军旗都准备好了,那就是陆皓东制作的青天白日旗。可惜的是,由于消息泄露,起义未经发动便告流产,陆皓东也不幸被捕杀害,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人。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了清廷的通缉和港督的驱逐,最后连香港也呆不下去,只好东渡日本神户。到了日本后,孙中山不意间却发现自己成了名人,连日本的报纸上都登载了他这个“革命通缉犯”的事迹。在横滨后,孙中山剪辫易发,随后便前往檀香山---孙先生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孙科(5岁)都在长兄孙眉的资助下在那里避难。


              在美国呆了几个月后,孙中山前往英国,打算绕道远东回香港去,不过,这时又发生了一个大事件,这便是孙中山的“伦敦被难”。这件事颇为蹊跷,据说孙中山在伦敦街上好好的走着,突然被大清驻英使馆人员诱捕绑架(也有人说孙中山自己走进使馆的,真是奇哉怪也)。危机时刻,孙中山通过英籍女管家赫苇太太和雇工科尔的帮助,向自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康特利和孟森紧急求救。两位先生得讯后,一面向警局报案,一面通过报纸把这事给大肆张扬出去,结果英国舆论一片哗然,英国外交部也向清使馆提出抗议,要求他们立刻将孙中山释放。在英国外交部的强硬压力下,清使馆只得将孙中山无条件释放。 

 
             清使馆这种不合外交惯例的愚蠢行为帮了孙中山的大忙。在孙中山被放出来后,他立刻向各大英文报纸遍发感谢信,感谢报界和英国大使馆的仗义相救,后来又用英文写了一本《伦敦被难记》的小册子,使这事越炒越热,当时世界上很多知名媒体都对这个绑架事件进行深入报道(报纸最怕没新闻)。由此,中国革命开始为世界舆论所关注,孙中山也由此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国际政治明星,以至于国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可以取代其地位。  

 
             名气大归名气大,但孙中山发动的几次起义都没有成功,譬如庚子年10月发动的惠州起义,开始的时候形势尚好,但由于日本奸商所提供的武器多为废品,而后继的军火又接济不上,起义军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不得不就地自行解散。 

 
             庚子年后,清廷开始实行新政,国际上的压力大为减轻,孙中山久居日本也觉无趣,于是在1903年9月底离开日本,前往檀香山。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孙中山发现自己的革命发源地此时已被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悄然占据,而自己亲手创立的兴中会竟然早已不见踪影。

  
             失望之余,孙中山和保皇派展开了大论战,无奈保皇派当时已经势力坐大,孙中山无法撼动他们的地位。愤然之下,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了洪门致公堂,被封为洪棍(洪门中的“清贵”之职,地位虽高但无实权)。这一年多时间里,恐怕是孙中山这辈子最郁闷的时候。 

 
             不过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1905年春,孙中山突然接到一群湖北籍留欧学生的来函并汇有八千法郎,邀请他到欧洲一游。原来,张之洞在湖北主政时,那些新式学堂的革命小青年成天闹事,把老张弄得是头皮发麻,后来他心生一计:何不用公款将他们送出国外,既可以让自己的地头清静,也博得善教爱才之名?在派送的时候,张之洞特意留了个心眼,那就是动静小的送日本,闹腾大的就送欧洲(这样麻烦可以远一点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