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勇 查看:
袁世凯败亡后,黎元洪以副总统资格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仍任国务总理。1916年8月1日,被袁世凯解散的旧国会复会后,形成了两派势力的斗争。一方是以进步党人组织的“宪法研究会”即研究系;另一方由原国民党议员组成的“宪法商榷会”即商榷系。黎元洪拉拢商榷系以限段,段祺瑞则勾结研究系以压黎,总统府与国务院之争愈演愈烈。1917年初因参战问题,双方矛盾更加尖锐,剑拔弩张。
此时,辛亥革命后曾任长江镇抚使、江苏都督、安徽督军等职的张勋,以徐州、兖州为统治重心。其人坚决反对武昌起义,认为“独立即造反,反则皆贼也。”南京光复时,他负隅顽抗,后战败北逃。清廷退位后,他的部队仍保留发辫,被称为“辫子军”,张本人则被称为“辫帅”。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时,转任长江巡按使,移驻徐州。黎元洪想借张勋的武力制段。而段祺瑞则想利用张勋来倒黎。张勋则挂调停之旗进京而行复辟之举。1913年4月他曾谋拥溥仪复辟,因“事泄而止”。1916年袁世凯称帝时,他又试图勾结北方的升允(前陕甘总督,时盘踞哈尔滨)图谋拥溥仪复辟。袁世凯帝制失败,被张勋认为是袁“辜负皇恩”、出卖清王朝所致。1917年黎、段矛盾,终给张勋以可乘之机。
张勋并不是一开始即行复辟之举,而是经过四次徐州会议,为其复辟做了充分的准备。随即张勋以调节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自徐州北上,14日进京,强迫黎元洪退位,7月1日,复辟丑剧便正式上演。张勋的行动得到德、日的支持,德国公开承诺:若复辟实现,德国则“承认新政府”;日本则表示:“如果有强有力的人物坚决实行复辟,也是符合我们理想的。”同时国内的旧派(包括一部分反动军阀、王公贵族、遗老遗少等称张勋为“武圣”)也极力支持张勋复辟。1917年5月,升允写信给张勋,要他“立建龙旗,宣言复辟”,6月7日,张勋率领“辫子军”十营五千余人自徐州北上。同时“文圣人”康有为也携十几道预先替溥仪草拟好的“诏书”,化装北上。7月1日凌晨,张勋穿着朝服,头戴红领花翎,率文武官员三百多人入宫,向溥仪跪奏“代表二十二省君民真意,恭请我皇上收回政权”,拥立溥仪“登基”。溥仪则按事前安排,发布由康有为起草的诏书,宣布自即日起“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并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恢复清末旧制。这一年为农历丁巳年,张勋复辟亦称“丁巳复辟”。张勋被授予首席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政府的最高权力;康有为被授予弼德院副院长兼太傅(皇帝的老师);升允被授予大学士。一时之间,北京城内龙旗飘扬,皇宫内外翎顶辉煌。
张勋复辟丑剧的上演,令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北京人民拒挂“龙旗”,表示抗议。长沙、广州、上海等地人民纷纷集会,一致声讨,更有甚者断指血书:“护法讨贼”。孙中山在上海得知张勋复辟后,立即发表《讨逆宣言》,抗议张勋的倒行逆施,表示“誓不与共天日”,并由上海南下广州,准备兴师讨伐。帝国主义碍于全国反复辟形势的高涨,也改变了策略,日本转而支持段祺瑞,英美也对张勋复辟提出干涉。
溥仪登上皇帝宝座后,黎元洪逃进日本使馆避难,并通电全国要求出师“靖难”。段祺瑞见借张勋驱黎的目的也以达到,遂组织“讨逆军”,于7月3日在天津马厂誓师,宣布讨伐张勋。“讨逆军”兵分东西两路(沿京津、京汉线)向北京进攻。12日,发动总攻,“辫子军”招架不住,遂即投降,张勋则于德国人的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从此敛迹潜行,蛰居天津,1923年9月病逝,溥仪予谥“忠武”。段祺瑞则以“再造共和”之功,重登总理宝座。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复辟丑剧,由上场到收场,不过十二天。 张勋复辟的迅速失败,印证了建立民国,予民以权成为历史的发展趋势。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