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军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苟德敏 查看:
广州新军起义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是 1910年2月12日同盟会在广州依靠新军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
同盟会在西南边境利用会党发动的几次起义失败后,领导人意识到会党组织涣散,难以节制,因而主张起义不能主要靠会党,要把重点转向运动新军。当时,部分革命党人已投身新军队伍或各军事学堂,着手运动军队,在广州最早拟利用防营发动起义的是朱执信 之后,同盟会员葛谦等也深入广州防营中发展革命组织。1909年10月,同盟会在香港建立了南方支部,作为指挥南方革命的总机关。由胡汉民任支部长,分设筹调、军事、民军、宣传等组,另设实行委员若干人。南方支部成立后,即着手准备以新军为主力的广州起义,企图把君主的军队转变为人民的军队,实现推翻清朝的新的武装斗争。11月,朱执信、赵声等集会,拟乘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之机,依靠葛谦等所能掌握的力量发动起义,但因计划泄漏而失败。这次事件前不久,倪映典来到广州。同盟会南方支部命他担任起义的负责人。倪映典“长于煽动、又精力殊绝”,他向士兵演说三民主义,揭露清廷暴政,情绪激昂,往往声泪俱下。在他的教育下,许多新军士兵争相要求加入同盟会,奉倪映典为“革命大师”。
经过革命党人的努力,到1909年冬,广州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加入同盟会的已达三千多人(约占广州新军总数一半以上),各级革命组织也逐步建立起来。营、队(连)都有代表,有的排也有代表,负责联络指挥。朱执信运动南海、番禺、顺德各县民军也大体就绪。革命党人认定由新军发动一次大规模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同盟会南方支部决定在庚戌年正月元宵节后举行起义。
清朝广东当局察觉新军日趋革命化,便竭力加以防范,偷偷将各标、营所有弹药运进城内军械局贮存。赵声、倪映典见清政府已有了镇压起义的准备,遂赶赴香港与同盟会南方支部商议对策,准备改期起义。但是,一次突发事件导致了广州新军起义仓促爆发。1910年2月9日(春节前夕),新军第二标第三营士兵因事与商店老板发生争执。巡警前往干涉,压制新军,激发军警宿怨,双方聚众斗殴。第二天,新军第二标士兵,各执木棍,拥入城内,声称向警局报仇,打伤警兵、警宫数人,打毁巡警分局。两广总督袁树勋派兵弹压,如临大敌。新军群情激动,要求立即起义。
广州军警冲突事件,打乱了同盟会预定的起义计划。此时,倪映典还在香港。鉴于起义已难以抑制,他建议提前发难。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商定将起义日期改为1910年2月15日。倪映典于2月12日晨赶回广州,去燕塘炮兵第一营驻地,发现士兵已纷纷作好了战斗准备,不得不又改变已商定的日期,即时当机立断,枪杀炮兵第一营管带齐汝汉,带领士兵“夺枪出营”,宣布起义。步兵、辎重、工程各营士兵纷起响应,推倪映典为司令,集义军约三千人,宣誓“愿为革命战死”,冲毁协司令部,夺取讲武堂枪械,分三路进攻广州城,占据东明寺、茶亭等地。
清防营统领吴宗禹奉命率军二千余人出城镇压,与义军相遇于牛王庙地方。水师提督李准派人前往诱降,“宣布朝廷优待军人德意”,“缴械投诚免死”。但是,起义军“睨视不理”。“倪映典驰马摇手,以示拒绝,且鼓励其众”,并乘机向清军“晓以大义”,谓“今日乃独立机会,正革命军出世之日”。号召清巡防军掉转枪口,响应革命,并指挥起义军分路向清军进攻,“遍山围攻,率众开炮”。清军居高临下,发炮轰击,起义新军伤亡颇重。这时,李准又命水陆缉捕处帮统李景廉指使巡防营军官唐维炯、童常标,以曾经加入同盟会又系同乡的关系,出面约倪映典洽商起义问题。倪误中诡计,遭到杀害。起义军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坚持战斗至深夜,因弹尽援绝、无力继续作战,乃向石牌、东圃、白云山一带败走。次日,清军四出搜剿,起义军被俘百余人,另百余入逃亡香港。此后,广州新军即处于清军严密监视和不断摧残中。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巨大。它证明清朝统治的工具新军,通过革命党人的工作,确可转化为革命的力量,从而大大增强了革命党人和广大群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