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独立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传宜 查看:
图为辛亥山西革命军《军令法》
同盟会成立后,山西留日学生“先后加盟者百余人”。并成立山西支部。1906年,荣福桐奉命回省,号召各地会员组织力量,相机起义。革命党人以太原为中心,以新军为重点,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发动。他们先后创办《晋话报》和《晋阳公报》,进行鼓动,扩大影响,各界响应者络绎不绝。在山西新军编练的过程中,不少加入同盟会或倾向革命的军校毕业生被分派到新军及各军事机构任职,同盟会又派出大量会员入营当兵。在革命党人的努力下,到举义前夕,山西新军第43协除协统谭振德仍效忠清廷外,下属两个标的标统、多数营队的官佐以及陆军小学的监督俱系同盟会员或同情革命者。除两营巡防队外,太原的革命党人基本控制了军队。
湖北、湖南和邻省陕西独立举义后,山西巡托陆钟琦侦知新军不稳,设法防范。太原新军第43混成协共两标4000余人,86标驻城内,同盟会员阎锡山任标统。85标驻郊外狄村,除标统外,中级军官多是革命分子。10月25日,陆钟琦召开紧急会议,商讨防止革命的办法。一面抽调驻扎外县的巡防营进省警卫抚署,命大同镇总兵派兵保卫太原;一面以防堵陕西革命军为名,令85标即日开赴晋南风陵渡,86标开往代州,以调虎离山,分散太原的革命力量。85标1、2两营的革命党人以没有弹药为由,拒绝开拔。陆钟琦被迫发给部分弹药。10月28日下午,85标标统黄国梁率标本部先行出发前,在寓所与温寿泉、阎锡山、张瑜、乔煦、南桂馨等商定,1、2两营领导子弹后即行发难。这一决定迅速传达到新军官兵中的同盟会员中坚。当晚,各营队领到子弹后,革命分子即相互联络,准备起义。第2营的4个队官与管带姚维藩协商,推姚为总司令,指挥起义。姚即令第1营整队前来集中。次日黎明,太原武装起义爆发。起义军兵分三路,从新南门入城,一路由姚维藩亲自指挥,进攻巡抚衙门,另外两路分别进攻满城和军装局。城内陆军小学学生和86标部分官兵起而响应。进攻抚署的模范队革命党人最多,经过一番激战,击溃抚署卫队,冲入署内,击毙陆钟琦和协统谭振德。进攻满城的部队在炮兵营和工兵队协助下,发炮轰击,旗兵竖旗投降。驻守军装局的第86标2营响应起义,与85标部队会合进占满城。太原不到半日即告光复。
中午,起义领导人和各界代表齐聚咨议局,筹组军政府。会议由咨议局议长梁善济主持。梁企图操纵选举,自任都督,被军队代表否决,改选军事将领。首推当过协统的督练公所总办姚鸿发为都督,姚以家眷在京,力辞不就,最后依官阶逐人排队,推定阎锡山为都督,陆军小学堂监督温寿泉为副都督,咨议局副议长杜上化为总参议。军政府设在咨议局,下设军务、参谋、民政、财政、外交、司法各部及筹饷局、警务局。接着出示安民,发布起义宣言。
太原酝酿起义时,革命党人谷思慎、续桐溪、弓富魁、景定成、刘干臣等在雁北、晋南、河东等地,秘密联络绅学军警各界和会党,准备发难。太原起义后,大同附近各州县民众揭竿而起,城内清军四出镇压,防守空虚,革命党人刘干臣、宋世杰、李国华等于11月30日夜发动起义,清军总兵逃走,所部全部加入义军。次日,大同军政府成立,众推李德懋为都督,李国华、刘干臣为副都督,宋世杰为全军统领。军政府成立后,立即恢复地方秩序,编练军队,准备抵御来犯清军,并派人向太原等地求援。这时,同盟会员续桐溪、弓富魁等在五台县东冶镇起义,组成3000人的“忻代宁公团”,以续桐溪为团长,北上进攻大同。一路上势如破竹,所过州县,均告反正。12月5日,抵达大同,军政府派人出迎。是日,奉命进攻大同的清军抵达城外。在续桐溪的指挥下,大同军民英勇抗击优势敌军,坚守40余日,最后与清军议和撤离。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