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独立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传宜 查看:
1903年7月,黄兴从日本回到长沙,于次年2月15日成立中国内地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并积极谋划长沙起义,但因消息泄露致起义流产。然而,此举影响甚大,被时人称为“中国内地革命之先声。”继后,湖南人民又以“自动之义师”发动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
1911年5月,清廷宣布“铁路国有”,“湘人率先反对”,掀起席卷湘、鄂、川三省的保路运动狂飙。在湖南争路权的运动中,湖南的绅、商、学界组成“湘路协赞会”,坚持粤汉铁路商办的主张,反对清朝断送主权借外债筑路。由于清政府坚持卖国政策,以谭延闿为首的湖南立宪派暗中组织机关,与焦达峰等人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合作,准备夺权。而革命党人焦达峰自日本回湘的几年间,经过努力,将浏阳、醴陵、萍乡、常德等地会党首领数百人招致麾下,联络会党群众达万人以上。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湖南革命党人决定分西、中、南三路加紧筹备起义,由杨任、焦达峰、邹永成分别负责;并在长沙设立各种名义的联络机关,分别重点联系教育、会党、新军各界人士,以及进行革命宣传。1911年7月12日,刘安邦在清水塘召集会议,与会人员多达二百余人。会上,刘安邦宣读刘文锦的密函:拟乘四川铁路风潮发生,组织团结,图谋举义。并分别安排人员对巡防营和长沙学、商、政界进行联络。
武昌起义当天,湖南巡抚余诚格接到警报。感到新军内部不稳的他,视黄忠浩的巡防营为依靠力量,为防止革命党人乘机暴动,两人密谋,决定把全部新军限期撤离省城。即将49标1、3营调赴岳阳、临湘,50标1、2营调赴宁乡、益阳,以分散革命力量。并将原来分别驻守岳州、常德、衡阳的巡防军前、后、左、右各路10余营调来长沙。在焦达峰、陈作新等策动下,新军代表以子弹太少为由,要求缓行或增发弹药。余诚格断然拒绝。这时,湖北革命党派专人赶到长沙,向焦达峰等报告起义经过,催促其按之前达成的约定,即“中国革命以两湖为主动,如湖北首先起义,则湖南即日响应;湖南首先起义,则湖北即日响应,”火速响应。随着武昌革命消息的传播,长沙各阶层民众欢欣鼓舞,新军士兵跃跃欲试,形势一触即发。焦达峰等人遂约集新军代表会议,决定于18日发动起义。但由于余诚格严加防范,城外炮队虽如约举火为号,城内各营却未能按计划行动。第二天,焦达峰等再度集会,筹划起义,决定于24日发难。不料,突被逮捕的新军第50标代表泄露了士兵准备起义的计划。余诚格急令长沙新军于22日全部开往株洲。革命党人被迫提前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22日晨,革命党人李金山跑到49标营门口告诉安定超,他们的炮队奉命马上开赴醴陵。安定超闻讯,立即按焦达峰、陈作新的部署,开始行动。巡防营里的士兵们佩好臂章,拿好武器,还专门有人带上写着“兴汉灭满”、“建立共和”的标语,准备随部队的推进及时张贴到大街小巷。同时,另一路人马走出营房,到城里各处去集结慰劳队和联络队的人马。三声信号枪突然鸣响在长沙城上空,湖南辛亥革命起义正式拉开大幕!焦达峰、安定超率49标前、左、右各队会同工程、辎重、炮队各营,从东路进攻小吴门,占领环城各要塞。北路由陈作新、彭友胜率四十九标二营后队,会同五十标及马队营,进攻北门,占领荷花池军装局。上午11时左右,大军在咨议局会师,继而从东西辕门攻夺抚台衙门,巡抚余诚格爬墙而逃,巡防统领黄忠浩负隅顽抗被杀。
第二天,革命队伍齐集咨议局,正式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举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军政府将长沙起义情况电告湖南各地,不到半个月时间,岳阳、常德、衡阳、宝庆、郴州等地区宣告光复。湖南成为武昌首义后的“首应之省”,给武汉革命党人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援。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