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苟德敏 查看:
武昌首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1911年夏秋,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 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在武昌召开联席会议,制定起义计划,推举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但因为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再加上同盟会 的重要领导人黄兴 宋教仁 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延期。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破坏了起义的机关,并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 瑞澂下令关闭四城,按查获名册四处捕人,一批革命党人被害,形势十分危急。情急之下,革命党人蒋翊武等人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武昌的机关随即又被破获,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被害,蒋翊武出走,当晚的计划落空。
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决定按照原计划行事,约定以枪声为号于当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总代表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发难,由程正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义军打死反动排长陶启胜,枪声一响,士兵齐集响应,熊秉坤马上召集四十多名起义士兵,冲向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当夜在楚望台防守的工程队左队士兵,也纷纷响应起义。由于革命党人的深入工作,武昌起义前,在湖北新军15000人中,已经有革命党人5000余名。在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配合下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吴兆麟 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义军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起义,并向楚 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 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经入城的炮8标在中和门及蛇山 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上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的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总督瑞澂吓得魂飞胆落,挖开后墙,向停泊在长江的兵舰上逃命。防守总督衙门的清兵败走,其他清朝官员也纷纷逃跑,第八镇统制张彪 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三次猛烈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汉阳 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发动起义,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了汉阳和汉口。接着,起义军又攻占武汉外围的天门、监利、潜江等县。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 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首义取得胜利。
武昌首义胜利后短短一个多月,全国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如果说四川保路运动和同志军起义给予了清王朝以沉重打击,有力地推动了革命高潮的来临,那么,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一举成功,就是给清朝反动统治以致命一击,由此激起全国规模的革命巨澜,敲响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丧钟。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