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浏醴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0-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苟德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萍浏醴起义是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 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因1906年是农历丙午年,故又称“丙

          萍浏醴起义是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 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因1906年是农历丙午年,故又称“丙午萍浏之役”,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江西、湖南交界的萍浏醴地区,是哥老会在长江中游的一支--洪江会会众的活跃之处。1904年,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后,洪江会首领马福益次年被清政府杀害,会党群众亦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这些大大加深了会党对清朝统治的愤恨。会党群众“誓复仇,益倾向革命党,继续图大举。”好在会党的组织基础并没有被打乱,马福益旧部肖克昌、李金奇在安源矿工中具有很大的号召力;龚春台、姜守旦、冯乃古在浏阳,李香阁在醴陵等县农民群众中尤有威信;他们都对清政府的残暴镇压深感愤慨,积极扩大力量,准备重新起义。
 
          1906年春,同盟会总部派刘道一 蔡绍南回湖南发动会党和新军起义。蔡绍南通过同乡魏宗铨与龚春台等会党头目取得联系,组成了各派哥老会和武教师会,联合成立“洪江会”推龚春台为大哥,以忠孝仁义堂为最高机关,誓词是“誓遵中华民国 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神人共殛”,开始革命宣传。洪江会成立后,发展迅速,会员很快增加到10多万人。但因人员庞杂,洪江会引起了清廷注意,头目遭到逮捕杀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反动派的屠杀政策,进一步激怒了人民群众。萍乡的矿工、浏阳、醴陵的会党纷纷要求提前举义,给清政府以迎头痛击。这年夏天长江中游洪水泛滥,萍浏醴地区灾情严重,贪官豪绅趁机哄抬粮价,激起民愤。7月,龚春台、蔡绍南等召集各路码头会商,决定发动起义。一场大规模的工农武装起义如箭在弦,势在必发。  

          12月3日,蔡绍南、龚春台在萍乡高家台召开各路首领会议,商议起义日期和办法。会上,会党首领一致主张趁官兵未到,立刻发难;但蔡绍南等认为同盟会总部无信息,军械又不足,仍拟等待接济。大会经终宵争论,未能作出任何具体决定。12月4日,洪江会头领廖叔保独自在麻石集众二、三千人,高扬”汉”字旗帜,首先发难。蔡绍南、龚春台等人不得不改变原议,通知各路码头官立即率众起义,并约浏阳洪福会首领姜守旦、普集哥老会首领冯乃古举兵响应。就这样,原本定于1907年1月由江西萍乡义湖南湖阳、醴陵三处同时发动起义,萍乡方面以安源煤矿六千多工人为主力。不料因事机泄露,仓促起事。龚春台驻浏阳,发布檄文,起义军定名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龚春台称“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都督”,宣传同盟会政纲,鼓动群众起义。几天之内,各地群众头缠白布,手执白旗,云集响应。起义军很快占领麻石、文家市、上粟市等重要市镇,义军得到群众的支持,很快发展到3万多人,震动长江中下游。

          蔡绍南等原拟分三路进兵:一路据浏阳、蹬陵,进窥长沙;一路据萍乡安源矿区为根据地,一路由宜春、万载东出瑞州、南昌诸府,攻略沿江各省。12月8日,当龚春台部整军准备出击时,洪福会首领姜守旦在浏阳大旗山、大光洞、九鸡洞一带也立刻集合了1万多人,起而响应,自号“新中华大帝国南部起义恢复军”,发布檄文称:“勿狃于立宪、专制、共和之成说,但得我汉族为天子,即稍形专制,亦如我家中祖父,虽略示尊严,其荣幸犹为我所得与。”面对蓬勃发展的起义,清政府急忙调集湘、鄂、赣、苏四省新军5万人进行围攻,屡被起义军挫败;英、德、美、日也派舰队闯入长江,对义军进行恫吓。义军凭借手中极其简陋的武器进行英勇的抵抗,但由于起义军分散作战,互不统一,寡不敌众,被清军各个击破。刘道一、蔡绍南、肖克昌、廖叔保等首领数十人牺牲;龚春台辗转逃往长沙;起义军和群众被杀害者逾万人。

          萍浏醴起义的消息传至日本时,同盟会员纷纷请命回国参加。孙中山、黄兴先后派宁调元、胡瑛、朱子龙等回国道各省策应,但他们回国后,起义已经失败。内地起义的失败是孙中山、黄兴更进一步确定把起义地点放在南部沿海和边境地区。萍浏醴起义的影响是重大的,它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增强了革命党人武装反清的信心。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