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三洲田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苟德敏 查看:
惠州三洲田起义是兴中会领导发动的第二次武装起义,由于发生在1900年(庚子),又称“庚子首义”、“庚子惠州之役”。乙未广州之役失败后,孙中山一直准备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1900年5月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孙中山认为有机可乘,企图利用义和团兴起后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争取英国、日本政府的支持,再次在广州和惠州发动武装起义。当时孙中山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派人和李鸿章联络,策动两广建立南方共和政府,未果;另一方面,积极准备起义。虽是两手准备,但前者胜算不大,所以他还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筹备起义上。1900年6月,孙中山亲自率一批兴中会成员到香港活动。7月16日船到香港,接到当局通知不许任何人登岸,于是只能在船上开军事会议,商讨军事事宜,决定在惠州、广州两地同时发动起义。派郑士良前往惠州,联络会党,直接指挥起义。以广东省新安县绿林、嘉州、应州三合会为主力,借助菲律宾独立军在日本购置的军械,在惠州三洲田发动起义,沿海东进,直趋厦门。然后用日本运来的军火武装起义军,再攻回广州,马上组织临时政府;另派史坚如至广州策动响应;又命陈少白、杨衙云等留港负责调械接济;孙中山自己则从日本南下台湾,等起义发动时设法潜入内地亲自指挥。
郑士良按照计划吸收了新安一带的绿林,并联络了潮州、惠州、嘉应州各属会党,集合于惠州三洲田。三洲田“山深林密,路径迂回。南抵新安,紧逼九龙租界;西北与东芜县接壤,北通府县二城,均可窜出东江,直达省会;东南与海丰毗连,亦系会党出没之处”。而且附近地区一向没有什么兵丁驻扎,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集结起义武装之地。郑士良坐镇惠州三洲田,等待香港方面运来武器,以及台湾方面的指示,即行发难。10月8日,郑士良、黄福等受命率会众猛袭新安沙湾,清军溃逃。首战告捷之后,旋乘胜向深圳推进,直逼新安县城。15日,起义军与清军战于佛子坳,缴枪700余枝,俘敌数十名。继又在镇隆大败清军。其后,在永湖、崩岗墟又连败清军。21日,经龙岗、淡水进至三多祝,义军辗转作战连连得胜,沿途乡民纷纷投军,队伍很快发展到2万余人。由于义军已连战十来天,弹药已尽,且二万余人队伍庞大,粮草不足,只能等着孙中山筹置的军械弹药来接济。然而,不料计划却全部落空。原来孙中山在接到捷报后,请日本人宫崎寅藏将借自菲律宾独立军的军械运往惠州,不料,这批军械尽是破铜烂铁一堆,全不能用。时值日本政府更迭,新任首相伊藤博文一改援助中国革命的政策,而是保全清王朝作为其代理人,禁止军火出口。由于日本方面的变化,致使革命党人购存在台湾的武器也不能运出。这样,在清军进逼,弹药军械不足的情况下,孙中山只得派日本人山田良政从香港潜入白沙大营告知郑士良,“政况忽变,外援难期;即至厦门,亦难接械,可自决进止”。郑士良在外无援军,内乏弹药的情况下,被迫将队伍大部分就地解散,留下精锐1000多人,分水陆两路回师三洲田。水路绕道香港,购置弹药,准备联合新安、虎门义师,围攻广州。他们还想袭击深圳、横岗等地清军,借因弹尽援绝,被迫于11月7日解散队伍。郑士良率少数骨干先后被迫经香港逃亡海外。
与三洲田起义的同时,史坚如等难备于广州发难响应。但因饷械无着,遂采取暗杀手段。10月28日史坚如爆炸督署,德寿从床上抛下堕地未死。29日,史坚如被捕,11月19日牺牲。
三洲田庚子起义历时32天,以失败告终。但这次起义,史无前例地在中国大地上打响创立共和政体的近代民主革命战争,这就具有破天荒的历史意义和率先垂范的重大影响,成为孙中山及其政党领导的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首次战争实践,赢得了国人的同情和赞誉。乙未广州起义失败时,不少人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缺乏认识,视他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惠州起义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从此获得新的生机。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