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山东独立(2)
辛亥革命网 2010-08-26 00:00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山东省情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10日,一场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在湖北武昌爆发。武昌起义的消息振奋了山东革命党人,曾在各地开展过一些活动的山东同盟会会员纷
清军第五镇驻于省会济南及潍县一带,是北洋六镇中惟一驻于京都、直隶地区之外的一支部队,足见清廷对山东地区的重视。第五镇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多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小手工业者家庭,还有一些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学生。几年来,内忧外患的严酷社会现实刺激着他们,新思想从不同渠道熏染着他们,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弥漫国内的革命思潮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武昌起义后,时局不安,人心躁动,第五镇广大官兵也感到变革现状的迫切性,不少人认为要顺乎社会发展趋势,“非与清廷断绝关系不可”(《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第47页)。这期间,外面一些倾向革命的军人也到山东来宣传反清斗争。
武昌起义后,第五镇统制张永成觉察到周围发生的这些情况,十分担心发生兵变,终日惶惶不安,趁混乱竟随同省城内一批清朝官吏悄然逃离了。第五镇下统两协,其中第十协协统贾宾卿思想激进,被“早与党人秘约为应”的进步官兵拥戴为首领。滦州方面王金铭部曾派人同贾宾卿有过联络,商定相机起事时,互为声援。第五镇内的反清革命情绪在潜滋暗长。
11月4日,第五镇参谋黄治坤等人公开向夏溥斋提出:“赶紧先发制人,宣布独立。”夏溥斋将第五镇军人的鲜明态度转告孙宝琦。孙听后十分紧张,当即明确表示了自己为清廷“在山东有守土之责……不能领着大家宣告独立”的坚决态度,甚至准备“以身相殉”(同上书)。此刻孙宝琦忠于清廷的立场是十分顽固的。
在此瞬息万变之机,各派政治力量的幕后斗争已趋向白热化。徐镜心深感形势紧迫,责任重大,决心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约同丁惟汾、谢鸿焘、王乐平等人聚集于大明湖历下亭商量对策,议定召集各方代表逼迫孙宝琦承认独立。
在革命派和各进步势力推动下,山东形势发展到了转折关口。
三、独立斗争大会
11月13日召开的山东独立大会颇富戏剧性。山东各派政治势力的代表,如山东巡抚孙宝琦以及联合会、同盟会、第五镇官兵、商界和学界,都派代表出席了大会。
大会于上午8点开始,到会者近万人(一说15000余人),众口一词,认定“以山东所处的环境而论,正在危急存亡、一发千钧之际,非立即宣布独立绝不能挽救当前的局势”(同上书,第50页)。
在会上,孙宝琦有针对性地提出3个问题,诘难主张独立的人士,妄图动摇众人要求独立的立场和信心。他所提出的问题是:(1)清兵征讨无以抵御;(2)无饷军变无以制止;(3)德国人干涉无以应付。这些情况有的系无中生有,有的则夸大事态,用意十分明显,即妄图使独立派不敢行事而听任他的摆布。
孙宝琦发誓“为朝廷守土,土不能守,惟有死耳。即不死,亦不能率领诸君宣布独立”(《山东近代史资料》第2分册,第99页)时,激怒了要求独立的人们,会场上的气氛益发紧张。早已无法忍耐的第五镇军人向孙宝琦表示了强硬的态度:如若再不答应独立,将以武力相向,势必酿成难以估量的混乱。在此情况下,夏溥斋极力斡旋,走投无路的孙宝琦只得含糊其辞道:“大家既都认为独立相宜,与山东有利,我也不坚持己见!”(《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第51页)他自动将头上的官帽摘下放在桌子上,这就算“孙抚台已经承认全省宣告独立了”(同上书)。
独立派人士立即将早已准备好的标语口号悬挂于会场,联合会秘书长丁世峄取出早经独立派人士议定的《山东独立宣言》,当众郑重宣布:
第一条,自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山东全省人民与清政府实行断绝关系。
第二条,自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山东全省人民加入中华民国军政府。
第三条,关于本省内部组织,分为议决、行政、军事三部,各部和衷共济,俟北京底定,共和政体成立,实行变更。(《齐鲁公报》,1911年11月15日)
《独立宣言》文字虽然不多,但三条内容充满革命精神,它表达了反清革命的明确立场,表示接受新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的统辖,是值得肯定的。
在第五镇军人胁迫下,孙宝琦表示认可,山东实现了独立。在很多人看来这即是预期的最终目的,包括革命党人在内的到会者也感到已无其他可以追求的目标,甚至对新政权人选这等关系今后政局的头等大事也不置可否,无人过问,仓促推举孙宝琦、贾宾卿为正、副总统(后改称正、副都督)。革命党人以山东联合会名义将独立情况报告上海军政府,消息很快传遍全国。
四、独立斗争的影响
济南各学堂的学生是促成独立的生力军,是最为积极的一部分力量。独立的实现使他们欣喜若狂,在城内大街和商埠马路游行,鼓号齐鸣,一片欢腾,“山东独立万岁”的欢呼声传遍省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