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州人民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0-12-09 00:00 来源:资中县外事侨务旅游局 作者:杨祖垲 查看:
资州(资中在清代称资州)人民在辛亥革命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忱。著名的资州罗泉会议是当年四川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发展为全民武装起义,由保路走向推翻清政府,建立革命政权的转折点;诛杀端方则给反动势力以毁灭性的打击,加速了四川各地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刺袁三杰士之一的杨禹昌烈士是资州人,他以身殉国、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光昭日月。通过这三件大事,显示了资州人民的精神,是资州人民的光荣。
罗泉会议 共商起义
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深入发展,清王朝的反动面目原形毕露。四川的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认识到“和平争路”不能实现,决心深入发动群众,组织武装起义,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了开展武装斗争,1911年7月下旬,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在资州罗泉井与哥老会首领秦载赓等商定,以秦的名义用鸡毛文书传达各地,号召哥老会首领于8月4日来罗泉井举行“攒堂大会”,共商起义大事。8月4日,四川各地同盟会员龙名剑、王天杰、陈孔伯、各路哥老首领秦载赓、罗子舟、胡重义、胡朗和、孙泽沛、张达三、侯国治等人都来到罗泉井,“攒堂大会”于深夜在福音堂举行,会议决定组织同志军,举行全民武装起义。
罗泉人民为了开好这次会议,接待了来自四川各地的数百名来客。会议期间,团总钟岳灵派出“看哨”达一、二十里以外,以防清军。
9月7日,赵尔丰屠杀和平请愿人民,酿成“成都惨案”。同盟会员龙名剑、曹笃等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大书于木牌上,投入江中,顺流而下,称为“水电报”,号召起义。于是不到一月,武装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全川。
罗泉会议在客观上为武昌起义开辟了道路。其历史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杀端方
罗泉会议发动了四川人民的武装起义,巴山蜀水燃遍了熊熊烈焰,吓得清廷慌了手脚,赶忙电谕在武汉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令他带兵入川查办,妄图扑灭革命烈火。
端方,满洲正白旗人。历任陕西、湖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是个富有统治经验的封建官僚,也是个屠杀革命人民的侩子手。他带着湖北新军两标卫队一千五百人于旧历十月由东大路经唐明渡来到资州。当时他坐的是八乘大轿子,两百多条龙杠抬着他沿途搜刮来的金银珠宝,住在大东街行台。端方的到来,使各地已被军民镇压下去的反动势力又蠢蠢欲动。资州的奸商李瑶,为了讨好端方,献出了革命党人名单,端方竟惨杀了曾在街头巷尾作过革命宣传的李大麟。威远奸绅郭藩派人刺杀了民军首领胡驭垓,将其两耳割下函送端方。井研杀死了东路民军首领秦载赓;自流井烧死了东路总参谋陈孔白。在这种局势下,杀掉端方,瓦解入川清军主力,以打击各地的反动气焰,就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原来端方带来的湖北新军中有很多革命党人。早在离开武昌前,他们就与湖北同志约定暗号、配合起义。一进入四川后就极力设法和四川的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十一月十三日革命党人吴玉章、吴庶咸等在内江与西上的鄂军中的党人接上了头,决定由起义士兵在资州杀掉端方。二十六日夜,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北门外东岳庙开会,决定立即起义,捕杀端方,并公推陈镇藩为起义新军统领。(陈镇藩,湖北安陆人,日本警官学校毕业,在日本时参加了同盟会,曾在孙中山先生直接领导下工作,颇有威望。)散会后,所有新军驻地都灯火通明,忙碌起来。士兵们剪发辫、撕肩章、换旗号、缠白布,做好起义准备。
十一月二十七日夜,起义鄂军在陈镇藩的领导下,在资州城中戒严。黎明,一对起义士兵涌入端方行台寝室,把肥头大耳的端方象拖猪一样地拖到天上宫(今东路小学)。天上宫的坝子里站满了起义士兵和附近群众,大殿前端坐着陈镇藩。这时,骄横不可一世的端方面如土色,全身颤抖,官帽和顶子也被拖掉了。他战战兢兢地在起义士兵面前哀求免死,说他愿意把两百多条龙杠抬的财物送给起义士兵,并胡说什么他的祖先原本是汉人,隶入旗籍还不满四世,想以此宽恕他得到一条活命。但起义士兵毫不容情,陈镇藩历数端方的罪状后,一个起义的彪形大汉立即拔出佩刀,手起刀落杀死了端方。二十八日,起义鄂军整队离开资州回湖北,党人用木匣子装着端方的首级乘船东下,向湖北方面去,资州人民结对相送。
端方伏诛,大长了民军的士气,大灭了反动势力的威风。第二天,内江知县闻风逃窜。吴玉章率众接收了团练局的枪支,宣布内江独立。各地也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在四川迅速地土崩瓦解了。
杨禹昌勇刺袁贼
杨禹昌是刺杀袁世凯的三杰之一。杨禹昌,字敏言。清光绪十年(1885年)出生于资州南乡马道子庙二山附近(今公民镇)一个贫民家里,祖辈世代务农。
少年时代的杨禹昌生性敏慧,读书过目不忘。十九岁时,因反抗本乡恶霸团总黄光明,被逼离乡背井,去到北京,考入陆军师范学校,投笔从戎。毕业后,被派到保定陆军学校担任教官。在这期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了京津同盟会,利用一切机会,经常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并以度假为名,北上内蒙古、张家口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成功,袁世凯以清朝总理大臣的名义玩弄阴谋,操纵南北和议阻扰清帝退位。京津同盟会为保卫革命果实,决定先杀袁贼。杨禹昌、黄芝萌和张先培三人慷慨请行,以身殉国。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6日,杨禹昌等三人潜伏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便宜坊酒楼上,待袁世凯退朝回家,掷弹炸袁未中(当时仅炸死了袁的侍卫长袁金彪,炸伤护兵数人)。三人被捕,壮烈牺牲。
杨禹昌烈士牺牲时,年仅二十七岁。孙中山先生到北京后,曾亲自主持举行杨禹昌等烈士的迁葬仪式。资州各界人民为杨禹昌举行追悼大会,由当时著名人士骆成骧为他书写了事略。为纪念他的功绩,资州人民在北门外场口修建了杨烈士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