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3-10-17 00:00 来源:大同日报 作者:大同日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前夕,大同地区也和全国各地形势一样,人民早已不堪忍受清政府的野蛮统治和压迫,更不能容忍其对外的丧权辱国。在这种情况下

  在辛亥革命前夕,大同地区也和全国各地形势一样,人民早已不堪忍受清政府的野蛮统治和压迫,更不能容忍其对外的丧权辱国。在这种情况下,富有爱国热情的人民,无不起而反对满清封建王朝。
  
  1910年,同盟会派山东刘冠山、河北王虎臣、湖北寇煜等志士来同工作。他们先与樊荣相识后,由樊荣引进,在九龙壁旁开设的面铺内秘密进行工作。后寇煜在大同府中学堂担任国文教师,倡导革命。不久,同盟会又派张丙辰、段亚夫两志士来此进行工作。这些骨干到大同后,即与当地同盟会员李德懋(拳术家)、刘干臣(和尚,法名本悟)、高旭(天镇县知识分子)等密切联系。为了便于进行工作,李德懋以拳师为名,在九楼巷旁开设拳房,聚众习武。刘干臣在吕祖庙也利用迷信组织随时集会进行革命活动。
  
  同盟会在此开展工作不久,会员发展很快,已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为了掌握武装,曾利用他们的社会关系,致力争取驻同清军。同时,又在大同中学堂设点进行工作。经过努力,巡警局巡官樊荣,电报局夫役徐寿山,退伍军人宋世杰、绿营军驻马参将武万年(安徽省人)、镇台衙门大旗孙占标、孔献林、傅殿臣、傅殿举、马根义(职务不详)及中学堂庶务常珍、学监王冠、学生李国华、倪虎臣、彭继先,和尚性聪、开连、常法、常育,拳房习徒郝贞、高保银等人先后加入同盟会。从当时的情况看,革命的影响已逐渐深入民心,就连清政府的那些军政人员也有不少人对清廷表示不满。于是他们就相机策划,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廷在大同的统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和10月29日太原相继武装起义成功,大大加速了清廷的崩溃。大同总兵王得胜唯恐起义军从太原北出雁门,于是他一面速派大军赶赴雁门防守,一面又对革命活动采取镇压措施。在大同起义的前五天,总兵王得胜将应县的同盟会员李子高、冯万才、王芝等捕获处决。此时,大同同盟会的组织也被清军知悉,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张丙辰、段亚夫、刘冠山、王虎臣、寇煜等很快离开大同。留在大同坚持工作的会员,乘清军南调,城内空虚之际,于1911年11月30日(农历十月十日)下午在西箭道傅殿举家中,由李国华、宋世杰、高保银、徐寿山、傅殿臣、常珍、孔献林、孔占标、马根义、刘干臣等研究,并确定了武装起义计划。当晚10时,在少数武装起义军和革命志士的内外夹击下,打跑了总兵、知府和知县,顺利地占领了大同城。
  
  这次武装起义,参与的只有十余人,步枪6枝。其部署是:预先在镇台衙门旁和西北角龙王庙都埋伏有施放信炮(高升二响炮)人员,听候李国华在西城墙根鸣炮(婚丧事用的铁炮)为号,信炮一齐燃放。在信炮不绝声中,由宋世杰、傅殿臣、孙占标、马根义等勇士鸣枪冲进了镇台衙门,做内应的孔献林开门迎入,守镇台衙门士兵闻声开枪阻击。英勇机智的宋世杰等这时子弹已经用尽,则改取政治攻势,以大义说服敌方。在这些勇士的大义感召下,清军守兵亦倒戈向内攻击。总兵王得胜惊慌失措从后门逃走;知府李德炳夜闻枪声四起,认为民变,也弃职逃跑;知县葛尚德逃跑不及,窜到天主堂躲避。翌晨,宋世杰、李国华、徐寿山、常珍、傅殿举、傅殿臣、马根义、孙占标、孔献林、刘干臣等开会,一面研究治安工作,一面成立临时军政府,并公举李国华为都督,宋世杰为军事统帅,常珍为总参谋长,开始进行安民、收容散兵等工作。至此,大同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
  
  在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城内曾一度呈现混乱状态。部分士兵和市民中的不良分子也趁火打劫。军政府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处决了数名不法之徒。从此,城内秩序才安定下来。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