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辛亥风云录(3)

辛亥革命网 2013-08-30 00:00 来源:中山政协 作者:董玉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10日,在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据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一个重心,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史称辛亥

  各项工作均准备就绪。起义大有箭在弦上、一觖即发之势。小榄有位开明绅士、前清生员何倍樵,他平时对清廷的倒行逆施深怀不满,听到武昌首义成功,他立即和当地绿林豪杰李就成、伍顺添等人,在小榄竹桥头全记酒米铺秘密开会策划起义。1911年11月3日,香山起义小榄发难。当地官吏闻风逃窜,乡通无一敢抵抗,二百多个乡勇缴械投降。义军提出”推倒满清,有平为吃”的口号来动员群众。当时米价飞涨,民不聊生。起义军担出的口号深得民心,小榄人民雀跃零售护。转眼间,全镇铺店坚起白旗响应。起义军占据罗涌口梁家祠作大本营,在各交通要道和险要地点派兵把守,并在员峰、沙口一带驻扎重兵,准备迎击来征讨的清军。

  起义第二天,香山协镇马德新亲自率领协署防营百多人和黄龙彰所部游击队80人乘着几艘小火轮,从石岐开赴小榄镇压。何倍樵、李就成率军在小榄沙口(即渡头)迎击。兵船尚未靠岸义军就发炮猛轰,击沉兵船二艘。而游击队一到达小榄就反戈一击,与义军合流反攻防营。马德新知情不妙,且战且退。经过三四小时激战,清军被 打死打伤四五十人,马德新率残部狼狈逃回石岐。第二天,马德新立即带几名亲信出省城去请救兵,后来在途中也被截获。这样,小榄光复了。香军成立时,李就成的队伍编著为就字巴基斯坦,随香军赴穗。

  至于前山方面。营长任鹤年,已和澳门的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前山有所恭都小学堂(后改为凤山小学)开办未久,革命党人苏默斋、刘希明、陈自觉等人由日本回来,进入学校,利用学生身份做掩护,对新军官兵进行串联发动工作,此时业忆发动成功。原籍前山的澳门富商陈芳之避陈永安,也是同盟会员,为这次起义,慷慨解囊,颇轻罪推崇。11月6日,准备起义的新军军官全部聚集到黄茅斜陈永安的祖居石室内秘密开会。到了傍晚,前山各处一声暗号,遍竖白旗,起义爆发。新军一位高级军营见势不妙,急忙从前山城墙跳,拼命向澳门方向逃去。兵不血刃,前山要塞光复。新军各部队随即推举任鹤年做全军司令,何振为副司令,立即准备向石岐进发,光复石岐。

  前山新军起义成功当日,石岐方面未接到消息。林君复即日兼程返岐。11月7日,在正薰街肖宅召集革命党人开紧急会议,决定即日起义。下午,隆都方面的团勇纷纷集合,其中溪角乡民军由刘卓棠统率,龙聚环乡民军由刘汉华统率,象角乡由彭雄佳统率,豪吐乡帖高胜湖统率,安堂乡由林秀统率,申明亭乡由杨落云统率,南文乡由肖某统率,人数总计不下二三千人。领队的有华侨、学生 和已收编为团练的绿林豪客。民军浩浩荡荡向西河路进发,直取石岐。这些队伍虽然是临时集合起来,又未经过训练,但革命热情很高。各队伍先后在石岐龙王庙汇齐,然后分成两队:一队由梁守带领,由南门入城;一队由郑彼岸带领,由西门入城。当时,马德新已离开石岐前往广州求援;守城防勇无人主持,不敢抵抗。县知事覃寿?,原是湖北孝感县进士,曾留学日本,接触过新思想,到任仅仅二个月,见大势已去,亦不敢抵抗 ,因此,两路人马安然入城,除在南门及县署击毙两防勇外,双方未发生大冲突。由西门入城的队伍,首先占领县衙,王作标统率的亲兵即投入革命队伍。县知事覃寿?听到外面人声鼎沸,知道革命军已到,便匿藏在乡绅式文家里。不久被革命军侦查了出,带回县衙。他表示降服。第二天,将县衙印信交出。

  11月8日,革命军在水关街协门设立机关部,公推黄龙彰、梁鸣光、郑雨初等人主持,专门处理军政;又在城里深巷的高氏大宗祠设立民政部临时办事处,公推郑彼岸、高拱元和附城一些士绅担任,仍以覃寿?为临时县长,负责维持。与此同时,召集石岐绅商各办组织筹集煺饿,支援前方。一切部署妥当,社会秩序迅速恢复井然有序。西门大街的振兴商店店主热心革命,预早已制面一大批戈天白日旗。此时,革命旗帜插遍城楼和全城各大路,全城气象焕然一新。

  石岐起义时,广州方面还未起义。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厉兵秣马企图负隅顽抗。他们得到石岐起义消息后,在11月9日,派江孔殷率江大兵舰开赴石岐,伺机报复。江大兵舰到达石岐海面时,起义军早已在沿岸 设防扼守,清军见民军改朝换代势浩大,众志成城,不敢贸然登陆。双方对峙到下午,前山起义的新军已兼程部赴抵石岐城郊。全城人心因此大为安定,江大兵舰见无机可乘,只好退去。

  就在这一天晚上,石岐义军接到电讯,广州也爆发了起义,革命军占领了广州。11月10日前山新军奉命改编为参谋长,当日由郑彼岸、林君复等人领队出发,支援广州。香军驻扎在广州西关一带,纪律严明,严格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广州市民的热烈欢迎。不久,香军又改编为北伐军,随姚雨平北伐,至南北议和后,该军解散。

  香山(中山)人民的历史功绩,永垂史册。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