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陕西光复之路(2)

辛亥革命网 2012-10-12 00:00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程慧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揭开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帷幕。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一。,百年前的陕西光复之路,

  ●各州县响应及全省光复

  西安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出后,各州、县纷纷响应。首先是各地的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如耀州(耀县)胡景翼、白水曹世英(俊夫)、蒲城岳维峻(西峰)、华阴马耀群、同官姚振乾、蓝田杨茹林等,率众宣告起义。

   其次是哥老会党,如户县、商州(商县)、三水(旬邑)、兴平、邠州(彬县)、大荔、陇州(陇县)、商南、洛南、兴安(安康)、横山、榆林等地的会党头目组织武装力量,逐知县,杀恶吏,宣布光复。清军中的进步军官也有率部起义的。数日之间,关中、陕北及陕南的安康、商洛等地五六十州、县,义旗高揭,相继光复。

  汉中地区的光复,经过了一番曲折。汉中镇总兵江朝宗与兵备道黄诰,据城固守,负隅顽抗。1912年3月,军政府陕南招讨使张宝麟(仲仁)由安康溯汉江西上进兵城固,同时四川援陕同志军标统刘荫西率军进至勉县,汉中处于两面夹攻之际,江、黄才匆匆弃城,逃至古路坝,在天主教堂的庇护下,逃往北京。4月12日,革命军与清汉中知府吴廷锡谈判,成立“临时汉中自治公所”。5月,张宝麟进驻汉中,所属各州、县先后反正。

  ●东路战役

  武昌首义后,清廷本打算以陕西、甘肃为基地,重振军力,恢复东南。不料陕西却率先响应,清廷大为震惊,遂派大军从东、西两路合击,妄想一举扑灭陕西革命。陕西军政府为了粉碎清军的反扑,在东、西两个战场进行了艰苦激烈的战斗。

  1911年11月2日,驻守华阴庙的巡防营马队管带胡明贵率起义部队,夺取潼关后,11月4日,清廷所派豫军即进攻潼关,胡明贵英勇抗敌,由于犯敌势众,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秦陇复汉军副统领钱鼎请命率军出击,不料行至渭南被当地土豪串通刀客严纪鹏等杀害。大统领张凤翙继派张钫为东征军兵马都督,领兵攻取潼关。张钫招收了严纪鹏、杨茹林及曹印侯等部之团勇,兵力大增。11月11日,收复潼关,继而乘胜追击,破河南阌乡,出函谷关,进抵灵宝,豫西“大侠”王天纵率众响应。

  清廷派赵倜率毅军步马炮十八营增援灵宝,两军相遇盘豆镇,革命军失利西撤,毅军追至潼关,革命军苦战三日,于12月1日退出,潼关再次失守。

  为防敌人长驱直入,张凤翙亲自率军救援,并调井勿幕、陈树藩(伯生)等部从北路策应,一时军容大振。12月6日誓师于华阴城东门外,三面出击,潼关2次收复。

  此时,井勿幕、陈树藩在北路进军,亦所向披靡,渡黄河,入山西,攻克运城,拟配合张钫向敌两面夹击,毅军闻讯,仓皇逃退。张钫率部追击,于1912年1月8日占领河南观音堂,前锋到达渑池。革命军隔黄河南北成犄角之势,使清廷重镇洛阳受到严重威胁。

  毅军败退,失地四百里,震动中原。袁世凯惊恐不安,急令北洋军第二镇统制王占元、第六镇协统周符麟调集大军,并配野炮、山炮五六十门,向陕西革命军扑来。

  革命军先后在渑池、观音堂、崤山、硖石等地与北洋军激战数次失利,1月15日退守函谷关,又与敌军苦战半日,不胜,雪夜退回潼关。1月16日,敌军步骑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进攻潼关城,革命军誓死抵抗,战至1月19日,终因弹尽,被迫退出。潼关第3次失守。

  潼关失守,张钫败走南山,井勿幕、陈树藩退往高陵,一时东路无兵防守,西安吃紧。但北洋军占领潼关后,并未西进。不久南北议和成功,清室退位。1912年2月18日,双方派代表在议和协议书上签字,北洋军退出潼关。东路战事结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