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4)
辛亥革命网 2012-10-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何蒙 查看:
武昌起义胜利了!10月12日晨6时,武昌电讯已恢复。革命党人用黎元洪的名义促居正、黄兴、宋教仁等人来鄂;并请转电孙中山从速回国主持大计;同时通电全国,告以武昌光复,请即同时响应。消息传出,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动。这是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
武昌起义枪声一停,湖北军政府即于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由于原来的起义领袖被捕、被杀、受伤或逃匿,群龙无首,加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才能号召组织政府,于是拥戴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推举湖北咨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汤化龙为总参议。黎元洪料想革命不会成功,推托不肯上任。革命党人便组织谋略处,担负军政府的领导责任。五天以后,黎元洪再也拖不下去,见清王朝大势已去,才宣誓就职。他上台后,谋略处即被撤销,军政府被改组,立宪派分子及反动官绅纷纷挤进革命政府。革命党人虽然与之进行反复斗争,终究未能扭转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立宪党人控制湖北军政府的局面。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又公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中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此外,军政府发布各种文告,号召各省起义,促进了革命的继续发展。在外交政策方面,军政府宣布所有清政府以往与各国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赔款、外债照旧按期偿付,各国在华既得利益“一体保护”,表示革命“并无丝毫排外性质”,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10月11日,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军政府门前是两面铁血十八星旗。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极大震恐。帝国主义各国迫于革命形势,不得不宣布“严守中立”,同时又派军舰集结武汉江面,作武装干涉的准备。清廷则于10月12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两镇南下进攻革命军,14日再度起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委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袁世凯想趁机攫取更大更高的权位,以“足疾未痊”为理由假意拒绝出任,直到清廷委他为钦差大臣,给他统率水陆各军的大权,他才“出山”南下。
15日,军政府以“鄂军都督黎”的名义发出布告,宣布“将湖北境内一切恶税先行豁免”,规定:除盐、酒、糖、土膏(即鸦片)各税捐外,所有统捐局卡,一律永远裁撤;除海关外,所有税关,一律永远裁撤:本年下忙丁漕,概行?免;历年积欠丁漕,概行?免;各属杂捐,除力地方所用者外,概行豁免。
16日,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人民一律平等;允许人民有各种民主、自由权利,如言论、出版、通讯、信教、居住、营业、保有财产、保有身体、保有家宅等;规定人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对于政府组织、都督与议会的权限和职责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令。
军政府议定,薪金分为三类:军官及各部一切办事人员,一律对于军政府尽义务;一般职员,无论大小员司,一律月支夫马津贴费20元,兵士每月支10元,下级官佐每月12元。黎元洪见民气振奋,感慨而言:“兵丁各自为战,虽无指挥,亦各奋力突进,汉族同胞,徒手助战,持刀协击,”“甚有妇孺送面包茶水入阵。此情此景,言之令人奋武”。
16日,胡瑞霖劝黎元洪登坛誓师,得到同意。17日,黎元洪全身军服,腰悬军刀,威武地被拥护登台。台上放着黄帝牌位,剑、旗分立两侧。由谭人凤授旗、授剑,居正宣讲革命意义,黎元洪宣誓,由舒礼鉴起草的《祭告天地文》说:“元洪投袂而起,以承天麻,以数十年群力呼号,流血所不得者,得于一旦,此岂人力能及哉!”黎元洪顿成“开国元勋”。阅马场上,“欢声雷动”。”兵士对都督之爱戴,亦大有加”。
10月17日清军不断向刘家庙增兵,于是爆发了阳(汉阳)夏(夏口,今汉口)战争。湖北革命军民奋起保卫武汉,群众踊跃参军,几天之内,军政府扩军达四万人。新兵奋勇投入战斗,工农手持刀矛助战,19日大败清军于刘家庙,首战告捷,汉口全市张灯结彩庆祝。27日,袁世凯命第一军冯国璋部反攻,刘家庙复陷敌手。次日革命军又退大智门。清军纵火劫市,大火延烧三昼夜,汉口繁华之区化为焦土。11月1日汉口失陷。3日,由上海赶来武昌不久的同盟会领袖黄兴受命为战时总司令,16日率部偷渡汉水,反攻汉口未克,次日退守汉阳。21日清军进攻汉阳,黄兴率革命军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27日汉阳又告陷落。历时一个多月的阳夏战争结束。革命军维持住与清军隔江对峙的局面。
武昌起义后,短短一个多月,全国有14个省先后宣告“光复”和独立,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最后终于推倒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