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对革命党的防范和镇压

辛亥革命网 2012-05-25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李云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生在清末时期,对七十年前的事,自身经历,有所见闻。今当纪念辛亥革命之际,回忆故老传闻,参照我所抄存的若干清朝档案文告,撰成此

  我生在清末时期,对七十年前的事,自身经历,有所见闻。今当纪念辛亥革命之际,回忆故老传闻,参照我所抄存的若干清朝档案文告,撰成此篇,以供参考。

  一、张鸣岐其人

   张鸣岐是在广东方面镇压辛亥革命的清朝最后一个两广总督。他是革命的刽子手,是辛亥革命的对象之一,可是在广州光复前夕,竟在“议和”声中跑掉了。

张鸣岐在辛亥革命前的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就任广西巡抚。当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队伍,在广西境内活动,酝酿起义。广西龙州辖内,与越南接境,而镇南关则骑在中越边界上,便于发动起义,进可以控制龙州和南宁,退可以进入越境,伺机再起。革命党1907年发动镇南关起义时,攻占了镇南关炮台。当时龙济光以统领兼摄龙州道台,便一面调兵防守,一面申报抚台张鸣岐。张当时亲到龙州巡视,急电清廷,要求批准他进入越南,与越南官方联系,企图堵塞革命党经越南运输武器的通道,并请越南协助“剿匪”,事为越南所拒(这是当时龙州海关传出的消息)。迄后张鸣岐责成龙济光收复镇南关炮台。革命军队与清军血战八昼夜,孙中山先生并亲至镇南关指挥,终因众寡悬殊,后援不继,主动撤退。张鸣岐向清廷虚报“战功”,由广西巡抚擢升为两广总督;龙济光也由二品衔赏给头品顶戴,后来又升了提督。

   张鸣岐在广州镇压了三月二十九日起义,制定和施行了《搜查军火方法》二十条,与将军孚崎和水师提督李准在广东方面共同镇压辛亥革命。温生才烈士的被剖腹,黄花岗烈士的暴尸郊野,不许埋葬,对广州城人民的滥捕惨杀,都是张鸣岐手上的血债。李准一直到广东光复后张鸣岐弃职逃走,才放下杀人的屠刀。后来发觉他逃到天津租界过活。张鸣岐在出走之前,1911年11月8日发表一项声明,表示“接受”革命党提出的各项原则,从此金蝉脱壳,逃往英国。他出走前乘坐预定的炮舰前往沙面,会见英国领事杰弥逊,请求派英国军舰护送往香港。他给英国领事的照会说:“本总督部堂即离开广州,日常事务可同咨议局接洽。”英领事允其所请,派舰护送赴港。革命变成了移交,罪魁就逃脱了惩罚。

  二、“三·二九”攻打督署的真相和张鸣岐的电报奏文

   “三·二九”起义的经过详情,史书已有记载,惟事实真相的一些细节,仍各有各说,并不一致。有人也不免以是役发生后粤督张鸣岐给清廷的电报奏文作为根据,这是值得核实的。

   张鸣岐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致清廷军机处的电报,原文如下:

   粤省自孚崎被刺后,即闻香港乱党有潜图来省起事之说,当与水提李准及文武会商,广派侦探,酌调防营来省,密为防范。近旬日内,迭据水陆兵轮营汛搜获私运军火数起,并由巡警道拿获匪党九名,正在研讯。讵本日五点钟,突有乱党多名,怀挟手枪,拥至督署,抛扔炸弹轰击。岐督饬卫队极力抵御,一面飞调防营援救。无如卫队人数寥寥,管统金振邦中弹阵亡,各兵亦有损伤。且炸弹着处,火即延烧,因移驻毗邻督署之水提行署,会同李准督饬防营分头拒守围捕。旋据各营禀报,生擒及枪毙匪数十名,夺获手枪炸弹多件。讯据匪党供称,该股共二百余人,本日在香港及省外分搭轮船火车陆续来省取齐,直往督署攻击等语。诘以此外有无党羽,坚不供认。当轰击督署时,另有一股往劫军械库,日前已派重兵驻守,匪往扑时,登即击退。此外各衙署局所、大清交通银行、造币分局,均经分派兵警守护,未被扰害。目下余匪四处窜匿,已闭城严守,俟天明后,当不能漏网。新军全驻城外,日前闻匪徒有煽惑勾串之谣,经饬该协官长等密为防护。城中事起后,询据该协统电复,尚无骚动。其余城内外各处,亦未见有另股起事。至匪徒至督署轰击,均系改服洋装,乘坐肩舆,舆佚亦皆系匪徒,是以沿街巡警,均未觉察。此次衙署被匪轰毁,实系事出仓猝,调兵不力,并非各文武不力为救护,情尚可原。惟鸣岐布置多疏,咎无可诿,应请旨严加议处。此外各文武现正踊跃用命,搜捕匪徒,拟恳天恩概免置议,以策后效。除详细情形续奏外,谨先电陈。再,沙面领事洋商,早经派有专营及兵轮保护,观未被扰。城内外商民亦无被匪抢掠之事,合并陈明,乞代奏。

   这是个官样文章,说明张鸣岐内心非常虚弱惊恐,怕民军由省外汇集省城,怕新军起义,怕军械库和大清银行被抢,怕革命党人多股起事,怕官员内部土崩瓦解,怕洋人遭殃,怕顾此失彼,不一而足。至于请求“严加议处”,那更是官样文章的“应有之义”。值得注意的是他所奏报的事实真相,前后显有矛盾。先说是“乱党多名……拥至督署”,后又说是“匪徒……均改服洋装,乘坐肩舆……”那么多人坐着轿子“拥至督署”,实行袭击,是不可想象的事。为什么要奏报党人坐轿进攻督署呢?是为了说明“是以沿街巡警均未觉察”,为了向清廷掩饰“咎无可诿”,为自己开脱。有一些史料也说是党人坐着轿子去进攻督署,如果其根据就是张鸣岐的奏电,那就很值得怀疑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