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起义 最早响应首义
辛亥革命网 2012-03-27 00:00 来源:杨虎城大传 作者:杨瀚 查看: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党人推翻满清政府的第一枪,也因此被人们看做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而西安作为西北重镇,在全国辛亥革命运动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武昌起义爆发后仅仅12天,西安就发生了由同盟会革命党人领导的起义,可谓是全国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并迅速波及省内四十余县,拉开了北方各省革命的序幕,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基本纲领。中国民主革命开始了由政党领导的新阶段。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陕籍学生有三十余人,其中就有以井勿幕为首的十多人都参加了同盟会。同年10月孙中山派遣井勿幕、徐朗西、张铣等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井勿幕、张铣等回到陕西,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孙中山的救国思想,联络进步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革命力量。他们在陕西发展了三十余人为同盟会会员。
1906年,在陕西较早具有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的于右任先生到了日本,也加入了同盟会。同年秋天,同盟会陕西分会在东京成立。1908年冬,在西安又成立了同盟会陕西分会。从此,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反清斗争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比较一致的行动。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后,在东京创办了《秦陇》、《夏声》、《关陇》杂志。这些刊物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清朝政府的腐败与卖国。同盟会一面将这些杂志秘密运回陕西,一面在省内也办起宣传革命思想的《帝洲报》、《丽择随笔》等报刊。他们还建立起许多秘密团体和外围组织,有力地推动了陕西革命形势的发展。
1908年“蒲城学案”的发生和最后斗争的胜利,充分体现了同盟会陕西分会的学生运动成果和影响力。1908年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时,就作出了要联络会党、新军、刀客共同反清的决议,事后进行了一系列争取联络工作。
1910年7月,同盟会、哥老会、军界、教育及其他各界的代表井勿幕、钱鼎、胡景翼、李仲山、张云山、万炳南等号称三十六兄弟,在西安大雁塔秘密集会,滴血为盟,共图大举。成立了反清统一组织“三合会”,为西安的反清起义作了积极的思想与组织准备。此时,陕西的同盟会已有近千名会员,群众工作也有了相当基础。当时在西安百姓中已流传着“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的民谣,甚至还出现了“八月十五举义”的传言。
1910年,井勿幕从南方回陕,召集同盟会的骨干开会,传达了孙中山鉴于南方起义屡遭失败的状况,欲改在西北发动的方针。会上讨论和草拟了准备起义的文件。会后迅速向省内各地的会员进行了传达。起义的准备工作加紧进行,形势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反清起义,西安立即予以响应。10月22日清晨,同盟会、新军、哥老会首领秘密集合,共商起义大事。会议推举张凤翙(时任新军一标一营营长)为首领,钱鼎(时任新军一标一营队官)为副首领,决定即日起义。上午10时许,陕西新军在张凤翙、钱鼎、张钫(时任新军混成协队官)的率领下,分三路发动进攻。张钫带人首先夺取了西安城南门附近的军装局,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首战告捷。随即分兵占领了巡抚衙门。钱鼎率队进城,控制了城内的诸多制高点,并组织陆军学堂学生,攻占藩台衙门,保护起藩库(地方银库)。当时,清政府的一些军政官员正在咨议局开会。战斗打响后,驻防西安的旗兵统领西安将军文瑞从咨议局逃回了位于城内东北角的“满城”(满城面积占当时全城的1/4,是八旗兵及家属的驻地),立即下令紧关城门,布置防卫与革命军相对抗。就这样,在没有遇到大的抵抗的情况下,革命军顺利地占领了除“满城”外的西安城厢。城里的百姓纷纷剪去辫子,臂缠白布,响应起义。当天晚上,张凤翙等在军装局组建设立了革命军总司令部,商定革命军用“秦陇复汉军”的名号。
10月23日黎明,“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率领革命军向清军在西安的最后堡垒“满城”发起了进攻。当时“满城”内的守军约有5000人(都是八旗兵),他们负隅顽抗。张凤翙亲自指挥,哥老会头目刘世杰、马玉贵等冲锋在前,英勇杀敌。经过一天的激战,革命军终于攻占了“满城”,文瑞投井自尽,西安全城得到光复。经过多方协商,10月27日陕西“秦陇复汉军政府”正式成立,张凤翙为大统领,钱鼎和万炳南为副统领。设立了军政、财政、教育、司法、交通等一系列机构,委派了一批大小官员。在西安首先光复后,各州县纷纷响应。数日之间,关中、陕北、陕南的安康、商洛等地五六十个州县也相继光复。只是汉中地区的光复费了一番周折。在革命军的进攻下,直到第二年的5月汉中地区才得到光复。11月22日,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了“中华民国政府秦省都督印”。12月9日,军政府改“秦陇复汉军政府大统领”为“中华民国政府秦军政府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