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文登(2)
辛亥革命网 2012-02-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丛琯珠与徐、谢、邱等皆系留日同乡或同学,结交甚密,回烟台后便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同时又联络原省咨议局议员,文登籍同盟会员,在烟台军政府内供职的留日学生于春暄。丛琯珠先行回文登做若干准备工作,至十一月底即形成了以丛琯珠、林基逵、李文澜、毕仲海、丛琦珠等为首的领导核心。接着,发动组织商学各界人士,于辛亥年夏历十二月一日起事,一举成功,驱除了清王朝最后一个县令岳保树,成立了文登革命军分政府。分政府建立后,由丛琯珠任民政长,林基逵任审判厅长,并广泛吸收各界人士,实行民主治理,如公布库余,清理积案,持平诉讼,扩建新学,提倡工商,赈济饥民等。半月左右,诸端均见头绪,市面稳定,民生井然。同时,组织学生军百余人由丛环珠、宋子端率队,于十九日赴烟,拟参与北代。革命志士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忘我精神。旧县衙内,几乎无库存可言,新政权成立后的一应活动经费,多靠捐赠,所以不少人是义务参政,无任何报酬可言。为了筹措北代学生军响,不少革命党人把家产全部卖掉。
革命政府的建立以及部分的民主政治的实行,触及或剥夺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引起他们强烈的仇恨。他们在清旧官僚吕正思、王嘉禾等的策划下,以地主武装葛吕团练总局的名义散发传单,制造谣言,谓"城内之事,系孙文乱党所为…………清兵大举东进,已抵莱州,本邑若不除此辈,必有附逆连坐,洗县之祸,故遇有秃逆,杀勿赦"。这些谣言,使当时尚处于闭塞状态的封建农村为之大惊,各村竟形成联防,并按户出丁,不几日,啸聚万人以上,于二十一日包围了文城。
当时的军分政府几乎没有什么武装力量。学生军于十九日出城赴烟,行至廿里堡即与反动武装三千余人遭遇,因众寡悬殊,激战未几,便溃败星散。带队的丛环珠、宋子端等五人被捕送葛家。城内只有不过十余枝枪的警备队,抵搞能力太弱。丛琯珠以及曲前溪等临时负责人认为,乡民愚昧受骗,非仇敌,宜疏通,不宜加害。因此,一方面派人星夜赴烟求援,一方面又由林基逵、林钧宝叔侄二人出城交涉。 到烟台求援的刘维信走到城西北徒埠村即被捕杀,而出城交涉的林氏叔侄也双双被捕。
二十二日夜,丛琯珠、曲前溪、丛琦珠等一部分人开西城出走。在夜色中相互失散。丛琯珠在城西十五里胡家庄被杀害,尸体被焚毁。丛琦珠、曲前溪、孙俊卿等亦相继被捕,押回城内。二十三日团匪进城后,大肆捕杀革命党人。未出走的秘书李文澜、毕仲海等均遭逮捕。匪徒们以枪杀、刀砍、火焚、棒击等种种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革命者。仅二十五日一天,即有林基逵、丛琦珠等二十一人在东门外河滩上遇难。
在这次反革命暴乱中死难的烈士尚有于春暄、张燧安、丛玳珠、李晏卿等,总计五十九人。年龄最小的宫姓男孩只有十四岁。丛琯珠、丛琦珠、丛环珠亲兄弟三人在日本留学多年,卓有造诣,满腔抱负、亦均壮烈牺牲。
惨案发生后,烟台革命军政府派人在威海与文登团匪代表谈判,令其解散。这时,清帝将逊位的消息传到文登,反动派自知大势已去,只得将城内团匪谴散。
以复辟为目的的反革命暴乱被平息后,为辛亥革命五十九烈士举行隆重追悼会,烈士遗属控拆了暴徒的罪行,将暴乱匪首碎尸祭英灵。
山东同盟会党人在辛亥革命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认真实践了孙中山“使人效死革命,心赖于主义传播”的教导,通过兴学堂、办报刊,积极宣传同盟会的纲领,使得不少爱国志士,坚定了对孙中山创立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的信仰,从而造就了一代富有民主共和理想的革命先驱。他们认识到“不推倒满人的专制,欲求共和而不可得,不得共和民国的成立,难使列强之改观”,为此,他们在斗争中,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有的在敌人法庭上“慷慨陈述革命大义”,有的危机时刻表示“即使牺牲生命也不放弃革命”。文登的革命斗争表现得尤为惨烈,有59位革命志士“斩指断舌,粉身碎骨,皆作玉破,而无一瓦全”,通称“59烈士”。其中有的“尸骨粉碎,并燃以煤油,毛发无存”;有的“乱刀齐下,身无完肤”;有的“衣履全炬,目裂腹渍”;有的死后“并以乱刀、乱棒,故体碎如粉”;更有丛琯珠及其次弟琦珠、三弟环珠,林仲滨及其胞侄哲民、新民全遭杀害,这就是当时人们惨称的“一门三烈士”。
而烈士们洒热血以涤腥风,抛头颅而扬共和的献身精神,成了近百年来凝聚和激励山东人民,坚持铲除“复辟”、“独裁”、“专制”残余势力,建立真正民国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