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关河起义”的过程和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9-07 00:00 来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云南省委员会 作者:夏坤 夏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同盟会会员赵端先于武昌起义发动的云南关河起义,客观上起到配合、支持和援助武昌起义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关河起义过程的梳理,对关河起

  此时李午初的增援队伍抵达岸边,立即登岸杀敌,李午初尽管腰部中弹,仍冲锋陷阵,踉跄迎战,杀死清军无数,终因体力不支,倒在魔芋田中敌我两方阵亡的尸体上,傍晚时分,清军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李午初,残忍地割下他的首级回营邀功。其他的革命军一直拼杀到黄昏,山下尸横遍野。幺姑沱血战经几进几退,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革命军消灭了精锐装备的清军五百多人。战斗结束后,当地民众自发地将一百三十多位革命军烈士遗体归集在一起,合葬于幺姑沱边,并在李午初阵亡处立碑铭功,碑上镌刻“大汉国魂”四个大字,以表敬仰。

  当日,赵端带领一部军队,亲自指挥突击,赵端提着新式手枪冲在阵前,歼灭敌人无数,也遭遇到敌人的阻击,在战斗中左腕中弹负伤,他躲在甘蔗林中,避免了被击毙,随后,他搜集队伍,退守箭板场。次日,留守朱提江流域革命人士组织的关河后援部队到达,军威重振。

  赵端命令罗日增部进攻嘉定,革命军越战越勇,9月19日战河口,20日战麻柳场,21日围犍为,23日于石板溪大战清川黔军。十多天内,川南革命军依次占领麻柳场、犍为县、石板溪、自流井、坪山、雷波、马边等地,攻克嘉定后,民众夹道欢迎革命军,整个川南在川南革命军的控制中。革命军挥师川东北,一路都是响应。

  后得知到10月10日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四川响应,大汉四川军政府已经成立,四川省会已经光复,于是停止了进军。 赵端受孙中山先生指示,将军队资散,离川转赴广东任事,后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特派员等职务,1946年病逝于南京。

  关河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确起到了援助和支持长江中下游革命党活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支持和掩护了武昌起义。关河起义之所以能顺利发动,并能节节取得胜利,除了和高素质的组织者和优秀的领导人有关,和革命军的勇敢战斗有关,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是关河起义有广泛的群众反清基础。

  关河起义的策源地朱提江流域,人民历来富有反抗精神。1858年李永和、蓝大顺反清队伍最初的五六千人,就在距离关河起义的出发地不远的大关屯上整编出发的,李蓝义军挥师成都,转战滇、川、鄂、豫、陕、甘诸省,罗曾,坚持战斗十多年,产生的影响极大,李蓝起义军的部分后人,也参与了这次关河起义的积极准备工作,并联络大量族人加入了起义军,如1906年即在日本加入同盟会的大关翠华镇人李华英,就一直称自己是李永和的侄孙,他通过从日本发来信函,也发动了家族中人加入了革命军。根据在串丝、滩头的采访,当地居民认为革命军中的头领李龙醒、李龙言、李午初、李敬亭、李绍白、李华峰等李姓人,都和李永和家族有一定关系。

  朱提江流域各乡镇,还有许多自称是石达开渡江失败后,被遣散到各处的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后代,他们也是本次起义军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力量。李蓝起义军后人和石达开部队潜伏下来的后人,反抗清王朝决心大,战斗坚决,在战斗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加上1911年5月,清政府与民争利,将商民筹资集股开办的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强行收归“国有”,以路权为抵押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激起四川商民的强烈反对,四川省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四川各地相继成立了保路同志会、保路同志军,成为川南革命军的主要加入力量,而四川人民对清政府的反抗情绪,使得革命军深入四川后,得到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二、川南革命军得到了滇东北昭通后方和四川北部两部力量的策应和支持。

  川南革命军的顺利进军,和昭通府总兵苏抡元不闻不问,不追不阻,并已经和革命军达成协议,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后援支持。同时,川南革命军能够势如破竹,还和留守在关河的革命军人士,不断组织后援跟上有关。

  同时,川南革命军的顺利进攻,还和在江津任重庆警察厅提调的吴良桐有关,吴良桐和赵端同是大关县翠华镇人,虽然没有史料证明他们在起义前联络过,但是,吴良桐对江津保路运动和保路同志会活动持支持态度,成都惨案消息传来后,吴良桐立即召集下属和地方耆宿、各界代表集会,反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还派员与重庆和周边各县保路同志会联络,吴良桐也在九月初,就发表公告宣布江津独立,这对川南革命军世纪上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关河起义是辛亥革命重要组成部分,关河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先声,客观上起到了配合、支持和援助武昌起义的作用,关河起义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关河起义在昭通境内和四川南部起到了革命宣传作用,起义组织者在金沙江和朱提江流域展开了广泛的民主共和宣传,这次起义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以至于辛亥革命爆发20天后的10月30日,蔡锷、李根源利用云南陆军讲武堂官兵发动“重九起义”,大中华民国云南省军都督府总都督蔡锷将军派兵出师川、黔,队伍经过昭通,从朱提江大峡谷出川,又得到了关河人民大力支持,在蔡锷出师路上,受关河起义胜利的鼓舞,大量昭通青年参军,其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龙云、卢汉等。

  关河起义为什么长期不被提及?原因有:

  一是起义的重要组织者死亡过多,仅就赵端的回忆,关河起义阵亡的司令有四人,阵亡的梯团长有二人,支队长三人,营、连、排长有十五人,起义的重要人物死亡过半。二是参与起义的人士后来在国民党政府中没有显贵,辛亥革命后所列辛亥元老,往往忽略关河起义人士。三是解放后一些史家对辛亥革命的考察和记录,往往狭义地理解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慢慢地造成了辛亥年同盟会只是组织了武昌起义一次起义的印象。四是在四川省的众多史料中,将关河起义的战斗纪录在保路运动的史料中,将川南革命军混淆为保路同志军。

  当然,关河起义被遮蔽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和赵端不愿意卷入军阀间的内杠有关,在得知武昌起义后,四川省已经光复,赵端认为主持四川已经有人,就将这支已经有近万人经过了战斗洗礼在人民群众中很有人望的川南革命军以资遣散,主动放弃了“枪杆子”。如果这支军队保留时间稍长一些,将会在随后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会参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运动,如果这支队伍长期存在下去,对关河起义的纪录、褒奖和纪念,都将是另外一会事。

  解放后,参加关河起义的人士和牺牲烈士的后裔的调查也没有进行,关河起义的遗址未保护,关于关河起义的传说在朱提江流域的民众中过去长期被以多种方言演绎,但是,随着参加关河起义人士后人的迁居,慢慢地在关河起义兵力集散地串丝、滩头、普洱等地,许多年轻人也不再了解这场在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起义,许多昭通人把关河起义和李蓝起义混为一谈。关河起义是云南、四川在推翻清王朝的过程中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云南人民西南人民的骄傲,关河起义应该成为云南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参考文献:昭通旧志汇编委员会编.昭通旧志汇编(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539页,1540页.

  (作者:夏坤,云南昭通人,昭通师专艺术系讲师;夏玲,云南昭通人,昭通师专中文系高级讲师,中国作协会员)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