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迪化和伊犁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1-07-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江硕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士兵,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在新疆首先响应辛亥革命的是刘先俊领导的迪化(今乌鲁木齐)起义,和杨缵绪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士兵,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经一夜战斗,11日,起义军占领武昌城,成立湖北军政府,12~13日,起义军攻占汉阳、汉口。武昌首义的成功,鼓舞了全国各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首先响应的是湖南和陕西。此后,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在新疆首先响应辛亥革命的是刘先俊领导的迪化(今乌鲁木齐)起义,和杨缵绪,冯特民,及李铺黄等领导的伊犁起义。

  刘先俊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湖南、江南(今南京)、镇江等军营教习、管带等职。当时,他与革命军已有密切联系,在军界颇有声望。后来袁大化巡抚新疆,招募将才,为了粉碎清朝政府西迁的阴谋,使清朝政府不能把新疆作为它东山再起、复辟帝制的根据地。借此机会,1911年10月22日,刘先俊一行催马加鞭来到乌鲁木齐应征。袁大化认为刘是留日学生,又是湖南人,路经陕西等地,疑其与各地革命党人有联系,仅委任他为新疆督练公所教练官,不给军权。他拒绝任职,袁又以金钱收买,也遭拒绝。但刘等仍滞留迪化。当内地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时,他劝袁拥护共和,宣布新疆独立。袁不但不接受,反而要杀他。刘先俊只得隐居在迪化观音阁内,联络各界志士,筹划起义。他首先取得哥老会首领刘海江等人支持,联络候补官吏,策反马队与巡防营,沟通袁大化的卫队作内应,获得了学界与商界,筹措活动经费5000多两,制造旗帜兵器,储蓄粮食,设立起义领导机关,还派人对银行、街道、教堂、洋行等处的防卫。1911年12月28日,叛徒符西垣、张嗣业、熊鹤年等向袁大化自首,交出起义骨干人员名单。当天上午10时,陈守堂等被捕杀。刘先俊等被迫于当日夜九时举义,原允为内应的马队、卫队、巡警反水,使革命军处处失利,仅有巡防营起兵响应。袁大化派新军重重包围了巡防营。最后,刘先俊见大势已去,决定杀身成仁,想起黄花岗起义干过的英雄事业,横竖是一死,不如拼一把。他吩咐,“把所有的炸弹都拿上来!”刘先俊把炸弹全部放在一个筐内,挂在脖子上。士兵们急忙上前:“刘教官,不可以,太危险了!”刘先俊眼一瞪:“我也知道危险,但是,你看,”他指指外面,“我们再不把袁大化捉住,一百多兄弟就全完了,我没有选择!”并劝喻少良等人突围出城,逃往伊犁报信,自己率一部分人掩护突围。任务完成后,从巡防营退守刘猛将军祠后院,起义军经过一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至次日中午,起义失败。刘先俊康慨就义。数十名起义者被处死,与起义有牵连的200多名士兵被清洗遣散。

  迪化起义失败后10天,声势浩大的伊犁起义就于1912年1月7日晚8时爆发了。由于起义经过长期充分的准备,城内外起义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分路出击,伊犁起义当夜取得胜利。1月8日上午9时,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了清朝的黄龙旗。各族人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察哈尔、额鲁特各营总管、哈萨克各千户长、土尔扈特王公等等各民族的一些上层人物相继表示拥护革命,并在物质上给予援助。

     迪化、伊犁的起义是中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在新疆地区的封建统治,实行共和,粉碎了清朝政府西迁的阴谋,使清朝政府不能把新疆作为它东山再起、复辟帝制的根据地。

     这次的领导人是杨缵绪,系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早年求学于湖北将弁堂,留学日本户山陆军学校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湖北军中任职。1908年初,时任湖北陆军四十二标统带(团长)的杨缵绪奉调率部队赴新疆伊犁,于当年夏到达伊犁,先任新军步兵标统,后升任署协统。

  伊犁是清代边陲重地,曾在1871年至1882年被沙俄侵占达10年之久,虽然之后根据《中俄伊犁条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自伊犁回归至辛亥革命之前一段时间,沙俄在边境集结大量军队,不断寻衅,严重威胁伊犁边境。1911年(清宣统三年)4月16日,新调任的伊犁将军志锐上奏清廷:“边防危机,财政艰难”,道出了当时伊犁的实情。此时的伊犁,一方面存在严重外患,沙俄虎视眈眈;另一方面内部政局不稳,革命暗潮涌动。随新军西行出关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李辅黄等在新军中发展组织,深入各级官府、学校、商界、宗教界等进行活动,广泛发展革命力量。1910年3月,冯特民等革命党人创办了《伊犁白话报》,宣传进步思想。

  此时担负伊犁边防重任的杨缵绪,一方面支持革命党人的活动,一方面高度关注沙俄的动向。

  l9l2年1月7日晚8时,伊犁惠远城钟鼓楼上报时的鼓声刚刚敲响,就听得枪炮声大作,喊杀声四起,革命党人冯特民(曾任主盟人)等人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爆发了。

  冯特民早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曾电约伊犁响应,促杨缵绪率军起义,杨主张以静观变。时值、新疆巡抚袁大化等密谋拥宣统帝西迁,割据西北。11月15日抵伊犁就任,伊犁将军志锐为防止在伊犁发生革命,下令封闭《伊犁白话报》。因新军在长江沿岸响应革命,志锐遂对杨缵绪所率的新军心怀疑忌,下令解散新军,免去杨缵绪的职务,新军官兵,坐困伊犁,冻饿交加,怨声载道,纷纷要求举义。武汉革命党人针对清王朝西迁的阴谋,密电伊犁,要求“迅速起义,响应武昌,以破彼偏安,而完成全民革命。”加之迪化起义失败消息传来,伊犁革命党人立即召开秘密会议,下定决心起义,经过策划,成立起义指挥机构,公推李辅黄为起义总指挥。日期原定在1912年1月12日,后因情势有变,提前举行。兵分五路,李辅黄所率一路猛攻东门,邓宝珊为新军司书参战,接应城外的义军进城;冯特民所率铁血团很快攻占了南库,保证了各路起义军的军火需要;郝可权在李梦彪协助下率队攻占将军署;冯大树率队攻打副都统衙署。杨缵绪策反将军广福调解停战。次日清晨,捷报频传,起义军活捉到志锐并予处死,取得辉煌胜利。   

  1912年1月8日,新伊大都督府成立,广福为都督,杨缵绪为总司令部部长,冯特民为外交部长兼民政部长,李辅黄为前敌总指挥,郝可权为军务部长,李梦彪为副部长,冯大树为平政院院长。政府人员的组成包括革命派、旧军人、旧官吏三部分,虽然革命党人占有不少重要职位,但政府首脑却由前任伊犁将军广福担任。“伊犁独立,归附民国”,这是新疆历史上的大事件;“军士商民,高呼万岁”,说明各族人民拥护民主共和制度。

  但是袁大化反对共和,拒绝革命,派陆军协统王佩兰率部进攻伊犁。是年2月,李辅黄率伊犁起义军与迪化清军交战于精河一带。起义军连连获胜,清军节节败退,由五台退至精河、沙泉子、固尔图。不料独立骑兵团团长钱广汉临阵反叛,使起义军在沙泉子之战中,方孝慈陷入敌群,英勇战死,终年二十七岁。杨缵绪亲赴前线督战,最后,清军败退乌苏起义军转败为胜,邓宝珊因战功晋升为参谋。

    1912年2月12目,宣统帝溥仪正式退位,袁世凯夺取了北京政府的总统。3月12日,杨增新就任都督,继续与起义军和平谈判。7月8日达成和议,虽然双方确认了民主共和,但也承认杨增新为都督,主持新疆军政。在“统一”的旗帜下,伊犁大都督府被撤销。

  冯特民反对杨增新的调动,留任伊犁外交司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伊犁支部,冯被选为正支部长。杨缵绪改任伊犁镇总兵,对这种分庭抗礼的局面,杨增新是绝不允许的,以重利邀请赴迪化。冯不予理睬,杨增新遂大造舆论,指责冯特民破坏统一。在1913年10月间的一个夜晚,率兵包围冯特民、李辅黄的住所,将他们杀害于惠远城。

    1912年1月7日爆发的伊犁起义,是整个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伊犁的统治,促进了新疆各地的群众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革命斗争,阻止呕了沙皇对易犁的威胁,在新疆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刘先俊,冯特民和李铺黄等先烈为国献身,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