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居正率部与清军血战(2)
辛亥革命网 2011-06-23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刘作忠 查看:
接着,黎元洪请居正演说。居正登台着力宣传“同盟会革命之精神、创立民国之意义”,鼓励大家用鲜血保卫革命成果。最后,居正命令“各军举枪向黎都督致敬”,黎元洪见此情景,大受感动,一反往日神态,满怀激情地“下台阅兵,依次巡视”。
这次誓师后,革命党人与一些起义的将官之间有了一定程度的谅解,军政府内外关系也趋向融洽。
针对革命党人仓促起义,组织机构不完备、军事指挥和行政处理上漫无秩序的局面,居正草拟了一份《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誓师的当天晚上,数百名革命党人聚集省教育会讨论居正的《条例》。居正登台对大家说,这个《条例》是孙中山先生和东京同盟会总部预定的。《条例》规定,武昌军政府机构分“军政”和“民政”两部分,由都督统管。军政方面设总司令职,下管参谋、军令和军务等部。民政方面设政治部长一职,管辖内务、外交、教育、实业、司法和理财等司,司之下设科。有人对这种类似中央政府建制的组织机构提出异议,居正解释说:“军政府初建,宜崇体制,以便与友邦交涉。”大家再无异词,当场宣布通过。
翌晨,居正等人将《条例》交黎元洪,黎当即签字批准,于当天颁布实行。
《条例》为革命政权创造了一种形式,“其后各省先后光复,各建都督府,略依鄂军政条例”。
1911年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响应武昌首义光复,并派丁人杰来武昌求援。鉴于九江是武汉东南要塞,武昌都督府革命党人决定拨给九江起义军一批军火,由居正送往,并负责指导九江一带的革命工作。居正立即与丁人杰一起渡江到汉阳工厂提取军械,但此时长江被清军封锁,一时无法启行。
这时,汉口方向传来隆隆炮声,居正留丁人杰在汉阳等候,自己立即乘船赶往汉口江汉关革命军汉口军政分府,传达武昌都督府的命令:为便于战场上辨认敌我,所有革命军人须于当晚统一缠戴红布巾。居正请汉口军政分府的革命党人紧急赶制红布缠巾,然后带着卫兵赶往设在歆生路华洋宾馆的革命军汉口临时总指挥部。他向总指挥姜明经传达命令,并将随身带来的红布塞给姜。姜很不耐烦,居正主动说:“余来帮忙!”居正立即召集各队队长开会,吩咐他们分头更换红布巾,随后逐一检查各队换红布巾情况。料理完毕,他即返回江汉关军政分府。
10月28日上午8时左右,居正登上汉口战略要地水塔观察战况,发现大智门车站方向革命军兵力不支,不少革命军人纷纷后撤。居正迅即自江汉关调集8名卫士随同赶赴大智门前线。原来,在此指挥的姜明经畏于敌势早已溜走,阵地上的士兵三三两两,士气非常松散。居正十分气愤,大喝一声,拿起一面红旗带头向敌军阵地冲去。士兵们见新来的主帅如此勇猛,士气陡增,相率紧跟冲锋。据当时在场的革命党人甘绩熙后来回忆:“居君属文弱书生,亦勇于赴敌若此,我辈军人更当努力杀贼。”一时,革命军人勇敢作战,再次夺回了刘家庙车站,并缴获敌炮数门。
至正午时分,前线革命军人由于连续战斗,有的饥疲不堪,有的已昏倒在地。居正一心想率领革命军人追杀清军,只顾挥舞红旗向前猛跑,大喊前进。此时回头一看,发现身后只有一个卫兵相继,其他人还远远地跟在后面。居正只好停下来,他采纳随同卫兵甘绩熙的建议,急回大智门车站组织援军。
居正在大智门集合一批士兵,正进行战前动员时,突然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当即昏倒。在场的士兵虽然不清楚他的身份,但见他西装革履,猜定他必是革命党领导人,大家七手八脚地用门板将他抬到江汉关。居正伤势不重,抬至中途苏醒,到江汉关时已能开口讲话,但疼痛难忍。
当天下午,黄兴、宋教仁、刘揆一、李书城等从上海抵汉口。他们先到江汉关看望居正,命随行的医生、护士留下为居正诊治,然后火速赶往武昌。
没过多久,江汉关周围炮声大作,汉口军政分府人员急忙走避。居正清醒地意识到清军已到江汉关附近,但他动弹不得。这时,同乡方震来见居正,“代布置一切,躬视居正起卧”。后来情况越来越紧急,方震搀扶起居正,星夜找船渡江至武昌。
居正10月14日自沪返武汉,至11月下旬再奉命赴沪,前后一个多月间,参加军政府决策,盱衡局势,精心擘划,且以一介书生置生死于度外参加战斗,对武汉危局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