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平罗民军起义目击记
辛亥革命网 2011-04-02 00:00 来源:《宁夏文史资料》合订本第一册 作者:冒良臣 陈含金 查看:
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地处塞外的平罗县,也引起了很大的革命风暴,有一部分回汉农民、市民及小部分知识分子,以直接行动响应了这次革命运动。但由于领导者政治上的不成熟,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起义后的政权仅仅存在了一个月,就遭到残酷的镇压而失败。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五十余年,但惨痛的历史事实,仍然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现将经过情形概述于下:
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间(农历,下同),平罗社会上有这样的谣传:“不怕南来一只虎,只怕北来一只鸡”。当时纷纷传说,孙文在南方闹革命,人们猜想“虎”就是指革命党而言,对于“鸡”则认为是北面的蒙古台吉(吉与鸡同音)。一时谣传纷纷,人心浮动。县知事李九波(四川人)鉴于局势动荡,遂召集官吏绅商,研究加固城防,准备应变。当时平罗城垣,东北两面为流沙所围,整个北墙积沙齐垣,乡人进城多涉沙而入。在此情况下,防务工程,主要是清除积沙。于是派伕派工,移沙固防。因工程浩大,民工怨声不绝,继以自动解散。官府因武营空虚,无法弹压,只好徒唤奈何。
民工的自动解散,彻底暴露了官府的空虚与无能。于是哥老会的活动,遂由秘密逐渐走向半公开,起义风暴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接着就听到陕西张凤翙于九月初起义反清,宁夏刘华堂等于九月二十八日也起来响应。义旗纷举,人心振奋。平罗哥老会也于九月二十九日,首先在头闸起事。十月初一日平罗县城亦高举义帜,早上先打开监狱,释放囚犯。一时犯人冲出监狱,手持镣铐,列队游行,高呼“成功了!成功了!杀呀!杀呀!”义军接着打开仓廒,赈济贫民,打开武库,武装民军。但街上秩序井然,并未发生任何骚乱。
时知县李九波,早已在地方豪绅的包庇下隐匿起来,参将谭华亭(湖南人,原湘军)、守备金某(旗人)、千总周尚敏(又名周世斋)和府中的吏员兵弁,亦皆逃匿,不敢露面。时值初冬,天气奇寒。民军多系贫苦群众,为了解决御寒问题,决定征用平罗城内三家当铺的估衣来补充;因为一方面当铺里有现成的衣服,另方面当铺是高利贷剥削者,群众对之最为切齿。晚上民军打开当铺,取衣分配,事先都规定了指挥和联络口号,如“正南、正北”,“你、我”,“灯、火”等,保持了良好的秩序。只在持烛照明时失慎,在北当铺引起火灾,当经组织人力,立予扑灭。
十月初二日,民军指挥部正式成立,设于南门里路东关帝庙内。民军首领为蒲大爷(名春山,四川人),年约六十左右,起义前数月,始来平罗,负责组织工作,乔装为乞丐,每日沿街打莲花落。民军的其他负责人员是:县长王之滨(字渭川),平罗后渠人,系清贡生;参将马跃川,平罗东乡农民,会武术,曾在光绪二十八年与龙占海杀过下营子教堂比国神甫;文案夫子孙柏岩(洪广营人,原在平罗学堂教书)、吴大炳(四川人,在平罗开中药铺)、安大爷、蒋大爷(均系四川人)。
二日早上举行就职仪式,并接受了旧官吏及绅士的输诚。蒲春山身着蟒袍,头扎青巾,端坐正中,民军官吏分坐两旁,侍卫侍列左右。旧官吏亦各扎青包巾,跪献印信,表示输诚归顺,然后礼成。
中午,民军派人向商号索青布。时各商号均已关门,派学徒由房上将布送下,所有民军头部皆扎青包巾。
下午市民欢迎民军首领蒲大爷。蒲由指挥部乘马而出,二人牵马,二人扶镫,仪仗分随左右,浩浩荡荡,进入市区中心。群众夹道翘望,争睹仪容,一时相互惊诧,窃窃私语:“那不是前几天在街上打莲花落的那个老头儿吗?”有的则警告说:“不敢胡说,人家准是上头派来的头目。”欢迎仪式过后,遂返指挥部。
十月三日,民军在南教场举行祭旗式,仍由蒲春山主持。民军皆手持临时装备起来的各样各式的武器,有枪、有刀、有矛,有的则在木竿梢端绑上小刀、剪股子、火筷子之类的东西。蒲春山登坛拜天地后,由平罗本城堡公正周绍武(字丹铭)宣读牒文,然后将一趁火打劫的孙三子明正典刑,杀于坛下,以彰法纪。祭礼告成后,接着宣布家家户户于门前插上“顺南旗”一面,旗为白色方布一块,上书“顺南”二字。
民军经过三天的整顿,建立了组织,初步恢复了秩序,但武装力量仍然是薄弱的,政权更未巩固。这时宁夏满城仍在清军手中,以常连为首的清军拒不投降,且派人到兰州求援。于是宁夏民军为攻打满城,向平罗民军求援甚急。为了支援宁夏民军,当时平罗民军采取了下列紧急措施:
1.飞檄宝丰、黄渠桥、李岗堡等处哥老会组织,迅速组织人马,搜集民间武器,成立步骑支队;
2.由平罗县城商会向全县商号募集军饷,四乡地主财东量情捐献,并各发青包巾一块;
3.征集武器与废铁,动员铁工,赶制刀矛;
4.给民军家属分配食粮,以安军心;
5.设立兵站支援前线。
通过上述措施,将临时召集起来的民军分别组成几个步、骑。命宝丰哥老会首哈明率领,前往宁夏,支援攻打满城。在开发前一律换上了白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