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8)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沈渭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长期来,由于社会史研究的,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客观地问一下:1840年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到底是否具备社会转型的重大界标意义?历史地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政治上仍然是清王朝的统治,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上依然是小农经济汪洋大海,虽然东南沿海某些地区由于外国洋纱洋布等的输入,土纱土布等业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但在全国不具有普遍意义。社会心态上,除少数先进分子外,绝大多数人并未感到学习西方、改革社会的必要和紧迫,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在社会土的影响甚小。这样看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无非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切入到中国社会,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被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从政治史的视角观察,鸦片战争应该可以作为界标,从社会史角度说,这仅仅是近代社会转型的些微准备,并不具有重大界标意义。否则,战后的中国怎么能又昏昏睡了20年而没有什么社会改革的回应呢?  

从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意识封‘师夷”的重要。李鸿章等洋务派扛起了魏源‘师夷长技”的大旗,从军事工业兴办到民用工业创建,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活动。对此,应该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但洋务运动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而且成效不大,范围不广,不足以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自改革”迈出的第一步。20世纪初年开始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则是自改革的继续和扩大。清末“新政”中不少改革对社会发展确实有利:“预备立宪”其本意虽是为了达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的目的q但客观上为政治机制的转型准备了条件。无论60 -90年代的洋务运动,还是20世纪初年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从社会史的角度看,都还未能掀动社会固有的结构体系,它佃只是社会转型长途中的量变,辛亥革命才是质变的开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王朝没有倒台,那么就不会有民国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方面的重大变化。从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史角度看。辛亥革命才是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界标意义,应该比1840年鸦片战争更高大。更重要。  

 从教学实践方面说。把1840年后的中国历史作为近代史划成单独的学科体系,结果是使清代史一截为二。教古代史的只讲到清代中期,嘉道二朝讲得很少甚至匆匆带过;教近代史的也不讲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承袭发展,只以“战前的西方与中国”为题,作历史背景式的简略介绍。客观上确实有割断历史联系的弊病。如果以辛亥革命作为划代界标,那么前是清史,后是民国史;前是朝代国家,后是近代民族国家。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两种不同的国家形态,既易教,也易学得好。斗胆说一句:既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性谁也说不清、吃不准,那不如暂且搁一搁。历史研究首在弄清事实而不是首在发现规律。    关于社会转型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都是极为复杂的问题,决非一个人、一篇文章可以解决的。况且本文只涉及三种社会结构,既欠全面,也很粗疏。本意只在提出问趣,希望能引起讨论。不当之处,欢迎赐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