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沈渭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长期来,由于社会史研究的,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所谓东南地区,习惯上指包括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在内的长江下游及钱江、闽江流域。相当晚清的两江总督、闽浙总督辖区。这个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原因,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已形成为资源互补、文化相互渗透的区域联动网络。以江苏省上海县为例,早在上海开埠前,东南各省的商人就在上海从事棉花、土布、生丝、茶叶、食糖、干货等贸易。并在上海建立起同乡、同业性的会馆公所。从1843年上海开埠后到辛亥革命前,上海的同乡会馆约21个,其中属于东南五省的共13个;同业公所约35个,东南地区共9个㈣。上海开埠后,浙、皖、闽、赣的茶叶,杭、嘉、湖地区的生丝与南京及江苏的土布,一改以往流向广州出口的路径而以上海为集中地;外国商品的输入,也以上海为主要口岸然后流转东南各省和其他地区。文化方面。开埠后由于江、浙人大量流入上海,使苏扬文化对上海产生了重要影响。浙江的方言、风尚、民俗,扬州的服饰、画风,吴中的俳优文学,对海派文化的生成都产生过积极影响,而海派文化生成后又向苏浙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射。在辛亥革命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圈也虽说东南五省的发展也不平衡,但整体上一直是晚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以此作为社会转型的分析单元,应该说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

  中国自中古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是一个 ‘‘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的漫长过程。包含着准备、转折、发展、成型的各个历史阶段。晚清自鸦片战争后中西交汇开始的自我改革,虽说在客观上为近代社会的生成作了些准备,但为维护万世一系的家天下,不仅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不够。而且在改革中又设置了种种障碍,昱得前景扑朔迷离、步履蹒跚。就全国而言,东南地区是社会转型机制准备得相对成熟的地区。  

 ‘构方面看,东南地区自咸、同以来,一直为湘、淮系所把持,节镇权重,往往视朝廷定  A耸凳翼篓≈司道府以下,罔不惟督抚之命是听。1881年3月f光绪七年二月),给事中张观准的奏折,痛陈了这种外重内轻的局面:

   “自粤匪构乱以来,各省督抚因时因地每有便宜陈奏。朝廷往往曲为允从,部臣亦破例议行,原以时    局多艰,不得不稍通权变。今海宇×安亦有年矣,乃各省疆吏积渐成故,各存意见,或专擅利柄,或徇庇    私人,浸浸乎视定章若弁髦;而部臣亦玩因循,巧于避嫌,工于卸过。近年以来,疆臣建议,每每立见施行。间有延臣条奏饬部核定之件,部臣每以情形难于遥度,仍请交督抚酌议,而督抚则积习相沿,动以窒碍难行,空言搪塞,虽有良法美意,格而不行,内外相蒙,亦何怪国计之日绌也。”奏折说的是‘各省督抚”专擅情况,但揆之以军功起家而代所赓续的东南五省,其包揽用人、行政、财税,日见坐大、藐视定章之状,当较各省有过之无不及唿更有甚者,竟发展到与朝廷意旨相诘抗而独行其是,1900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策动的“东南互保”即是明显例证。这一长期来被史家认定是“帝国主义贫裂中国的产物’,如从晚清中央和地方军功集团权力消长的角度看,不就是到世纪之交时,东南督抚专擅已经松动了传统的权力结构体制了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